四川党校报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聚焦“国家战略腹地建设”

李芳华: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是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重要内容

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是抵御外部冲击实现高水平安全的稳定器。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所面临的外部需求可靠性降低,原有出口贸易的导向和比重都面临重大调整。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是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进一步延续和加强,这一重要部署不仅能通过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多元化增强区域发展的韧性与安全性,而且在应对外部冲击时,能为市场主体提供有效的替代选择,从而减轻市场主体的潜在损失。因此,推动国家战略腹地建设,强化战略腹地的稳定器作用,为高水平安全的构建提供坚实基础,是确保现代化事业不会错失机遇、不会被打断进程的关键所在。

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是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国家战略腹地的建设,可以提升企业从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的结构性调整动力。对东部地区而言,部分产业的迁出可以释放土地等要素空间,从而加速实现产业高端化。对中西部地区而言,通过国家战略腹地建设以提高对产业转移的承接能力,能够充分发挥自身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基础设施和能源资源等优势,提升存量资本的利用率和回报率,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在过去五年中,中西部城市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相比东部沿海地区平均高出11.4%,且这一优势自2019年起逐年扩大。这既是企业投资空间布局调整在区域经济层面的宏观表现,也展示了新时代背景下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对经济发展的显著推动力。从整体来看,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能够促进经济活动的空间再配置,通过要素的高效流动和合理配置促进全国产业结构优化、产业能级提升和产业竞争力增强,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

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是促进国内大循环进入更高水平供需动态平衡的重要抓手。国家战略腹地建设与国内大循环紧密联系,国家战略腹地的建设不仅有助于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升中西部地区对国内外的资金、技术、人才等现代要素的吸引力,同时也能通过增加当地居民收入扩大国内市场的有效需求,并通过市场规模的扩大进一步强化腹地区域对企业的吸引力,从而形成劳动者收入增长与企业赢利增加之间的良性循环,促使国内大循环的供给与需求进入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不断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

(《光明日报》 2024年5月21日)


王小广等: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第一次提出要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则进一步强调要“建设国家战略腹地和关键产业备份”,这既关乎我国大城市群的高水平发展,也关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国家安全保障。在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的中期发展目标上,既要做大做强国家级大城市群的腹地,更要推动大中部地区崛起取得新的重大突破。目前,我国大城市群战略腹地建设存在强强合作不足、未形成有序腹地经济梯度、产业分工不够深入等问题;大中部地区战略腹地建设存在中心城市发展较弱、区内国家次级城市群的腹地发展滞后以及县域经济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偏低导致的城乡融合发展基础薄弱等问题。未来,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是以优化城市格局全面提升国家战略腹地的城镇化质量;二是倾力打造和完善国家“二主一辅”产业链,“十五五”期间要着力在大中部地区打造第三条产业链(国家战略辅链);三是在生态保障、城乡融合与全面乡村振兴、扩大消费、强大中部交通物流枢纽功能等重要方面要形成中部特色优势等。

(《区域经济评论》 2024年第5期)


龚勤林 宋明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的内在逻辑、现实基础与路径选择

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是落实党的二十大作出“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彰显了党中央统筹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动态平衡的重大战略考量。作为国家明确的战略腹地,同时叠加城市群成为区域发展的空间极核点与要素承载地的发展趋势,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主动服务和融入新时代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意义重大。“国家战略腹地”是邻近国家级的极核或先行地区,拥有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产业承接能力,能在一般或特殊时期支撑总体经济运行、承接产业转移、提供资源供给及保障生态安全,服务国家战略全局发展的内陆纵深区域。“国家战略腹地核心承载区”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国家战略腹地建设中的重要定位,担负着“以一域谋全局”的高质量发展价值追求,凝结了党中央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价值属性,是局部性和系统性并存的关键空间,是带动广大战略腹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新时代国家战略腹地核心承载区应具备经济组织活跃、产业部类齐备、要素供给充足、基础设施完善等发展优势。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领有“扎实完备”的发展基础及产业体系、领有“保链稳链”的关键科技创新实力、具有“服务大局”的产业备份承接能力、富有“平战结合”的要素供应和设施支撑,已具备打造新时代国家战略腹地核心承载区的比较优势;但同时也存在区域空间结构发育不完全、高科技成果转化效能不强、区内产业同质化和显示度弱等薄弱环节。未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以战略思维建设国家重要战略产业备份基地、以创新思维培育自主创新的区域创新体系与模式、以底线思维打造保障国家重要初级产品供给战略基地、以极限思维完善“平急转换”“平战结合”产业体系,努力打造新时代国家战略腹地核心承载区。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


版面标题

  •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 2009 - 2023
  • 蜀ICP备100015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