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校报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社会工作赋能基层治理 破解“小马拉大车”问题

◇ 郭从伦 黄靖雯

2024年11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对社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社会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和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工作涵盖新兴领域党的建设、基层治理、信访、志愿服务等多项内容,其中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必须把基层基础夯实。社会工作的发展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推手,破解基层治理难题,需要发挥社会工作的独特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的优势和效能日益彰显,开创了“中国之治”新局面。然而当前基层治理仍存在“小马拉大车”、治理成效不佳等问题。

党建引领基层工作 让“马”坚定方向

中国共产党是具有科学理论指导的新型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党的领导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前提,是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保证。一是坚持党对社会工作发展的全面领导,提高对社会工作培育的力度和精度,确保社会工作践行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二是发扬基层民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选举权和监督权,进一步拓宽民众参与基层治理的渠道,发挥广大群众的主动性,提高治理效率。三是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基层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持续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充分发扬基层党员的骨干、示范作用,确保每个村(居)都形成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以政府为主导、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广泛参与的治理网络,确保党的政策落在实处。

社会工作参与基层治理 让“小马”变“快马”

社会工作具有面对群众广泛、联系群众密切、服务群众直接的特点,在基层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是能更好链接需求。传统治理是科层化治理,注重行政性事务性工作,多是自上而下地落实要求,与服务对象存在隔阂。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对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而社会工作自下而上地影响福利政策,专业化的服务也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从细微处解决治理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二是创新工作方法。传统的基层政府扮演兜底性社会保障政策的执行者角色,侧重于扶危济困,且多是物资发放等类型的帮扶,治理的方法、技巧都存在薄弱环节。社会工作进入治理场域,符合专业逻辑有利于创新治理方法,扮演资源链接者和专业服务提供者角色,是技术化治理。社会工作能通过个案、小组、社区三大工作方法以及专业的助人理念为基层治理注入创新动能。

建设基层服务型人才队伍 让“马”动力更足

许多基层有意识地召集志愿者、社区能人、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但由于服务意识和专业技能都不强,导致了治理效果不佳。因此要发挥治理成效,人才队伍建设尤为重要。一是制度建设要注重体现协同行动,政府部门与社会工作、新兴领域践行“政策共同体”,结成政策群体,为后续资源共享、行政整合奠定好宏观基调。二是要大力培育专业性人才,发挥增量作用,盘活存量资源。要积极培育人才,招募有相关资历、社会工作专业背景的人才;也要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素养,转化当地原有或已承担社会服务工作的非科班人员。三是健全薪酬激励、职级晋升、督导评估等机制,明晰社会工作者与基层工作者的权责,加强社会工作的本职工作,将人才留下来,同时充分发挥以评促建作用,激励治理向专业性发展。

因地制宜差异化服务 让“马”独具特色

基层治理既要遵循普遍规律,也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社会工作弥补传统型治理在差异化打造上存在的不足,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是主动挖掘需求,开展兜底性服务之外也要利用当地特色开展小范围的特色化服务,针对特殊群体、个人需求开展具有差异性的个性化服务。二是从服务转向赋能,基层治理最终要落实到村(居)自治,贯彻发展性治理的理念,着力提升人民参与治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坚持发展贯彻新时代“枫桥经验”,以社区和谐、邻里和睦、互帮互助为最终目标。三是学习先进治理模式的同时做到本地化发展,积极贯彻民政部门“五社联动”的重要治理要求,同时注重创新,探究本地化的融合发展路径,破解国家治理水平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落实为基层长效减负 让“车”轻装上阵

基层工作负担重压力大,所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作为贯彻国家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不能被重压缚住手脚。一是各级政府、社会工作等部门要主动配合基层工作,结成治理联合体,为基层工作者增加服务保障,让基层政府工作人员更专注于行政性工作。二是严格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减轻考核负担,上级部门要牢固树立“实效重于痕迹”理念,精简化评估督查,让基层把时间从迎检迎评中抽出来,更多花在服务群众上。三是巧搭科技快车,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养更高素质的社会工作者,着力推进“互联网+治理”,实现基层治理的智能化和便捷化,让科技融入治理,治理惠及群众。


(作者分别系四川省委党校科社教研部主任、教授,四川省委党校2023级政治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


版面标题

  •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 2009 - 2025
  • 蜀ICP备100015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