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校报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聚焦“韧性城市建设”

范维澄 黄 弘:全面推进韧性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代社会,城市成为各种自然与人为灾害风险的高发区域。气象、地质等自然灾害,安全生产事故,各种突发事件等都与城市安全运行密切关联。出现在局部范围的单一灾害风险演变为蔓延整个城市甚至更大范围的危机事件、引发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大为提高。建设韧性城市,就是要建设在灾害风险面前具备承受、适应和快速恢复能力的城市。

我国提出全面推进韧性城市建设,是应对当前城市灾害风险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对于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促进城市安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正处在公共安全事件易发、频发和多发期,灾害风险的隐蔽性、复杂性、联动性进一步增加,潜在风险和新隐患增多,防控难度加大,对城市安全治理构成新的挑战。同时,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我国城市人口、资本、技术和能量等各类要素高度集中,城市运行系统日趋复杂,一旦遭遇突发事件等,就可能对城市居民日常生产生活造成广泛而严重的影响。推进城市治理,根本目的是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面对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新风险和新问题,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全面推进韧性城市建设更为迫切。这是立足当前城市安全发展形势,提高我国城市面对灾害风险的承受、适应和快速恢复能力的必要举措,是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也是增进民生福祉,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人民日报》 2024年6月14日)


朱志萍: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的现实逻辑、目标指向与实践场域

将“韧性”与“安全”紧密关联,并明确提出韧性安全城市建设,既是中国特色城市治理的实践创新,更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中一以贯之的重要内涵。韧性安全城市的提出,其现实逻辑是源于对当前城市面临各种风险的深刻认识、对“两个至上”思想的行动呼应、对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追求。韧性安全城市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城市建设中的集中体现,打造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成为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的目标指向。建设韧性社区则是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的关键场域,应当从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引领作用、重视社区安全规划、做强社区智慧赋能、加强社区安全文化教育等路径,实现社区结构韧性、管理韧性、技术韧性、社会韧性。

(《上海城市管理》 2024年第5期)


彭勃 林铭海:团结抵御风险:韧性安全城市的社会治理之维

现代性的发展不可逆转,与之伴随的是不确定性强、复杂性高、危害性大且难以感知的现代风险。这构成了现代化的所谓自反性,对具有循规蹈矩、规避责任等结构性问题的科层制提出了严峻挑战。从社会的角度看,社会原子化和经济生活的高度组织化之间的反差,是风险社会的结构性成因。社会团结的缺失,又进一步加大了风险治理的困难。个体化危机对以行政力量为主导的应急管理模式构成深层次挑战,有必要将应急管理引向为安全治理。通过吸纳社会力量,构建安全治理共同体,以提升安全治理韧性水平。改造个体间社会关系、通过治理行动促进多元主体团结、优化政府条块关系、培育社会共同体意识,是提升风险治理效能的关键路径。党建引领是打造治理团结的关键因素。通过制度、机制、组织和文化的相互促进,实现个体的凝聚动员以及多方治理主体的价值整合与行动协同,确保在风险情境下发挥最大合力。

(《理论与改革》 2024年第6期)


夏陈红等:面向系统韧性的城市防灾空间运行逻辑与规划优化路径

在全球气候变暖加剧以及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面对更为极端、更为复杂的不确定性风险挑战而城市防灾空间系统响应不足的局面,向更具前瞻性的韧性适应模式转变将是重要解决途径。基于此,顺应治理现代化带来的“自我修复—主动适应—创新迭代”新契机,针对当前城市防灾空间规划偏重于以工程学思维为主的被动防御,以及缺乏对自身长期结构适应性、抗逆韧性考虑的现实境况,探究风险治理与防灾空间的耦合机理及抽象“图式”。从“时间动态—空间交互”视角出发,探明防灾空间韧性提升的关键干预“靶点”,将包容性、冗余性、灵活性、学习性等全周期韧性适应特征融入防灾空间网络布局,将多尺度空间嵌套的风险分散和稀释思路融入防灾空间搭建的全层级,构建具有风险适应与自组织发展的城市防灾空间系统韧性框架,为多层级防灾空间系统之间的耦合嵌套及落地实施提供科学支撑和决策支持。

(《城市发展研究》 2024年第9期)


版面标题

  •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 2009 - 2023
  • 蜀ICP备100015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