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校报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理性看待延迟退休

钟 甦

2024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后,延迟退休的话题热度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根据决定,从2025年1月1日起,我国将用15年时间,逐步将男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从原60周岁延迟到63周岁,将女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从原50周岁、55周岁,分别延迟到55周岁、58周岁。这是职工法定退休年龄70多年来首次进行调整,自然也引发了广泛讨论。

延迟退休是全球趋势

随着全球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多数国家都根据自身情况,逐步提高养老金法定领取年龄或退休年龄。如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就把领取全额公共养老金的法定年龄由65岁提高到67岁;英国目前法定退休年龄为66岁,计划将在2026年至2028年间将法定退休年龄提高至67岁,在2044年至2046年间进一步提高至68岁;日本2021年宣布实施《改正高年龄者雇佣安定法》,直接挺进70岁退休的时代。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97亿人,占全国人口的21.1%,预计到2035年这一比例将攀升至30%左右。这种人口结构变化导致养老金收支平衡面临严峻考验,同时劳动力供给可能会出现结构性短缺。

我国正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产业竞争:一方面向高端产业升级需要应对先发国家的打压;另一方面随着人口老龄化,中低端产业需要面对后发国家的竞争和成本优势。在这一背景下,我国既需要发展新质生产力,也有必要尽可能延续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传统比较优势。这一背景下,为了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夯实国家长期产业竞争力,延迟退休应运而生。

与青年就业并非对立

孤立和静态地看,延迟退休在短期内增加劳动力供给,就业岗位的更替速度放缓可能会加剧就业竞争;全面和动态地看,劳动人口补充带来的经济繁荣发展会促进岗位增加,从而促进就业。这不是空说无凭,而是有事实先例的。

“泽平宏观”近日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以日本为例指出,由于老龄化严重,日本政府多次采取延迟退休政策,但老年人就业提升并未明显挤压年轻人就业。2010—2023年,日本老年人就业率和年轻群体就业率是同步提升的。

冲击可能会有,但应是有限且可控的。我国的方案总体比较稳健温和。先前部分媒体预测男性退休年龄将从60岁延迟到65岁,实际方案延迟了3岁。改革以每4个月延迟1个月的方式,分15年完成改革,符合小步调整的原则。女职工相对幅度大、速度快,主要是因为起点比较低。改革越早启动,调整幅度能够越小,改革影响消化期越长,使得市场有足够的适应时间,避免因政策实施对就业稳定造成骤然冲击。

延迟退休对就业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以最大程度地发挥积极作用,尽量削减负面影响。个人认为配套改革中比较重要的是劳动法律制度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例如新就业形态缺少法律规制,集体劳动关系的法律保障仍有不足等;同时针对大龄劳动者的权益保护、反歧视等问题也需要相关制度来约束,促进就业高质量稳定发展。


(《四川省情》 2024年第11期)


版面标题

  •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 2009 - 2023
  • 蜀ICP备100015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