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炼好马克思主义传道者的道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党育才,就是要做好新时代的传道、授业、解惑工作,传好马克思主义真理之道,授好推动改革发展稳定之业,解好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所遇之惑。”对于党校教师而言,作为马克思主义真理之道的传道者,必须修炼好符合马克思主义真理之道的道心,关键是要向马克思学习,修炼马克思主义传道者必须具备的“人民心”“革命心”和“真理心”。
修炼好“人民心”是立身之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的一生,是胸怀崇高理想、为人类解放不懈奋斗的一生。”“为什么人”是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也是决定其科学性的根本前提。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必须坚定选择人民,才能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最鲜明品格。深入溯源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出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的根本要义就在于坚定选择人民,从而奠定了科学的理论立场和出发点,确立了正确的路径方向和价值导向。1835年,17岁的马克思在高中毕业论文中就立志选择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工作的职业。这一选择是马克思走上革命道路的起点,并推动青年马克思一次次的思想嬗变,最终和恩格斯共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马克思一生饱尝颠沛流离的艰辛、贫病交加的煎熬,但他初心不改、矢志不渝。这就是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心”,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初心使命的“根”和“源”。作为党校教师,要传好马克思主义真理之道,必须向马克思学习,切实把修炼好“人民心”作为立身之本和终身课题解决好。要始终坚持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坚守人民立场,带着光荣感和使命感去传道授业解惑,切实把个人理想和党的理想有机统一起来,把党校初心和党的初心有机统一起来,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道理学理哲理,从内心和灵魂深处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做到“吾道一以贯之”,切实打牢做好马克思主义传道者的思想根基和政治基础。
修炼好“革命心”是履职之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的一生,是为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而不息战斗的一生。”“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为了改变人民受剥削、受压迫的命运,马克思义无反顾投身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始终站在革命斗争最前沿,领导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领导了世界上第一个国际工人组织——国际工人协会,热情支持世界上第一次工人阶级夺取政权的革命——巴黎公社革命,满腔热情、百折不挠推动各国工人运动发展。诚如马克思自己所说的那样:“我已经把我的全部财产献给了革命斗争。我对此一点都不感到懊悔。相反地,要是我重新开始生命的历程,我仍然会这样做,只是我不再结婚了。”这就是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心”,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百年恰是风华正茂”的英雄本色和政治活力所在。作为党校教师,要传好马克思主义真理之道,必须向马克思学习,切实把修炼好“革命心”作为履职之魂和根本课题解决好。要坚持以革命性为统领,用学术讲政治,强化守正创新,常学常新、常研常新、常教常新,永葆马克思主义传道者的理论正道和学术活力。要以敢于斗争的精神、善于斗争的本领,主动应战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当好党的创新理论的积极宣讲者、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坚定维护者、用党的意识形态引导社会思潮的可靠排头兵。要坚持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有机统一,胸怀“国之大者”、党之大计,从党和国家急迫需要和战略需求出发,强化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推动党校课堂向社会拓展、向实践延伸。
修炼好“真理心”是从业之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的一生,是不畏艰难险阻、为追求真理而勇攀思想高峰的一生。”正如马克思自己所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马克思为创立科学理论体系,博览群书、广泛涉猎,毕生忘我工作,经常每天工作16个小时,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最终达到了光辉的顶点。为了写《资本论》,马克思牺牲了“健康、幸福和家庭”,“一直在坟墓的边缘徘徊”,不得不利用“还能工作的每时每刻”。即使在多病的晚年,马克思仍然不断迈向新的科学领域和目标,写下了数量庞大的历史学、人类学、数学等学科笔记。“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这就是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心”,也是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所在。作为党校教师,要传好马克思主义真理之道,必须向马克思学习,切实把修炼好“真理心”作为从业之基和关键课题解决好。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必修课和基本功,深入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体悟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的大本大源,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切实解决好根本指导思想和底层逻辑问题。要坚持教研与实践相贯通,走出教室“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常到基层,勤接地气,真切感知前沿性创造实践、经济社会实际运行状况、人民群众所思所盼所忧,加深对国情党情的认识,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传道授业解惑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解决好“先天不足”和“倒挂”等问题,努力为培养造就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贡献党校力量。
(作者单位:绵阳市委党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