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健全四川基层应急管理常态化机制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提升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作出了重要决策部署。基层作为应急管理体系的神经末梢,是防灾减灾救灾的第一道防线。近些年来,四川省高度重视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与提升,大力推动“一主两辅”基层应急力量建设。
从四川省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常态化机制建设情况来看,主要形成“四化”特征。第一,应急准备机制常态化。应急准备机制常态化多从应急演练常态化与应急物资储备常态化入手。四川省基层每年普遍会结合当地自然灾害风险特征组织2—3次应急演练,在实践中熟悉、掌握突发事件应对流程,对灾害预防与应对形成条件反射。在应急物资准备方面,四川省已建成“省市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乡镇村救灾物资储备点”的储备网络,特别是针对有特大型和大型地质灾害隐患险情的乡镇(村)不断完善救灾物资储备点的建立,确保关键时刻拿得出、调得快、用得上。第二,监测预警机制常态化。监测预警常态化主要是针对致灾因子与风险源进行常态化监测管理。四川省基于各地区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和承灾体等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趋势研判,定期发布周分析报告与月度分析报告,并针对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风险进行监测预警。部分基层已建立隐患排查机制,详细规定了排查内容、人员、日期、地点,定期排查,第一时间发现、化解、管控及报告风险隐患,推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关口前移。第三,应急响应机制常态化。基层是先期处置的重要主体。突发事件发生后,基层负责人员对突发事件性质与规模作出初步判断,并采取相应措施,例如疏散群众、上报信息、排除险情等。在后期处置中,基层主要配合上级和专业救援队伍开展处置救援工作,在道路引导、后勤保障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目前四川省部分基层已形成了应急处置联动机制,街道办事处、村两委、社区民警以及医院诊所构建了联动机制,协同应急处突。第四,恢复重建机制与调查评估机制常态化。恢复重建与调查评估是推动应急管理转向常态化管理的重要保障。基层位处为人民群众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和解决生存困难的第一线,是灾后恢复重建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四川省部分区域积极探索了“组团推进、分线作战、点长负责”的项目推进机制,为灾后恢复重建保驾护航。
从目前四川省基层应急管理常态化存在的主要挑战来看,一是常态化风险防范不到位,应急演练质量不高,部分基层尚未梳理本区域的隐患排查清单,且受限于人员配置,通常一人身兼数个灾种巡视员、网格员职责,业务技能不高,专业性不强。基层应急预案呈现“上下一般粗”甚至“上细下粗”的情况,预案实效性不够。针对预案的应急演练重形式、轻实用,重处置、轻流程,重救援、轻预警,重形式、轻总结,演练质量不高。二是监测预警资源分散,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仍待打通。基层灾害信息采集精准性、及时性、规范性还有待提高,各部门之间监测资源分割分散,信息数据难以互通共享的现象依然存在。同时,基层风险信息报告积极性不高,重大安全隐患上报数量与实际发生数量仍有一定差距。在信息发布方面,部分村(社区)两委委员、村小组组长等基层应急负责人员未被纳入灾害预警信息接收的靶向群体,预警信息发布的“最后一公里”还需要进一步打通。三是基层应急动员能力弱,难以形成应急合力。基层应急动员能力弱,群众自救互救能力不强。部分群众面对灾害存在侥幸心理,对预警信息、撤离动员不为所动。此外,在安置小区和农村基层中,人群呈现出以老人、妇女、儿童等群体为主,应急管理参与度不高,难以形成多元主体合力,先期应急响应与处置效果不佳。四是重事后恢复重建,轻事后总结反馈。在事后恢复阶段,基层多向上积极争取资金补助及申请重建项目,但对事后经验教训总结相对缺乏足够重视,未能充分以突发事件为契机,对应急准备、预警、响应等作出系统性、全面性的复盘反思,推动应急预案自下至上的反馈修正。
为了进一步夯实基层应急管理基础,切实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需要进一步厘清应急管理常态化的各项机制,筑牢基层应急管理防线。第一,加强基层应急管理与常态化管理的顺畅衔接。一是明确应急管理的常态化管理职责。将突发事件风险排查、风险预警、应急准备等前期工作融入基层常态化管理之中。二是构建应急管理与常态化管理的全周期、全链条衔接机制。明确常态化管理与应急管理相互衔接的流程与条件,确保突发事件发生后常态化管理向应急管理迅速转变,事后应急管理向常态化管理平缓过渡。第二,梳理基层风险源清单,构建常态化风险防范机制。一是推动基层风险识别精细化、差异化和针对化。结合各地风险特征,形成具有“普遍性+特殊性”的基层风险源清单,实现风险源头清单式管理与常态化治理。二是推动风险排查常态化。充分发挥基层网格员与巡视员作用,实现风险源的常态排查与风险隐患的动态清零,辅以灾害隐患排查与预警信息报告奖励机制,激发基层排查预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第三,提升基层应急预案可操作性,实施常态化应急培训与演练。一是通过引入专家指导的方式,对基层应急预案或应急处置方案开展针对性指导与修编,重点提升预案的可操作性与实用性。二是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各具针对性的应急演练与培训。例如,对灾害巡视员、第一响应人重点培训风险识别基本要点、风险应对前期处置等专业知识和技能;对普通居民群众,则通过应急演练,提升其风险意识与逃生避险技能。第四,完善基层应急救援队伍,提升基层应急响应能力。探索推广“轻骑兵”与“尖刀队”应急队伍。由于四川地形多山,突发自然灾害可能导致受灾区域“三断”(断电、断路、断网),因此需要探索推广“轻骑兵”应急队伍,保障应急处突第一线具备“通信员”,信息传得出去;建设“尖刀队”应急队伍,突发事件发生后能够 “突进去”,第一时间展开抢险救援。第五,加强基层恢复重建规范性,注重事后总结与反馈。一是加强基层恢复重建的规范性。明确恢复重建中基层的参与主体、职能权责、相关流程与考核激励措施等基本框架,确保基层快速开展和有序推进恢复与重建任务,稳步实现应急管理向常态化管理的平稳过渡。二是注重经验总结,通过事后复盘反思,对应急预案、应急物资储备、应急响应等各个环节进行反思与修正,进一步筑牢基层应急管理防线。
(作者单位:四川省委党校应急管理培训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