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改革创新 强化系统施策 服务教研部门建设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组织人事处认真贯彻落实校(院)委会决策部署,始终坚持把教研部门工作作为最重要的工作,把教研部门发展作为最核心的发展,把教研部门问题作为最急需解决的问题,重点围绕引才聚智、育才用才、考评激励、精细服务等方面不断改革创新。
一、坚持精选择优,筑巢引凤不断夯实人才储备
坚持党校发展之要,唯在队伍、唯在人才,千方百计引才聚智,奋力推动高素质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创新人才招引方式。进一步拓宽人才招引宣传推介渠道,创新开展“网络招聘信息精准投递+现场推介”模式,完善引才长效联络机制和定点投送机制,先后主动与100余所重点目标高校对接,点对点发布招聘信息,组织专人分赴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近30所重点高校70余个学院现场宣介并建立长效联络工作机制,构建相关学科精准输送培养模式,近年来校(院)在知名高校优秀博士研究生中的知名度、认可度稳步提升,教师招聘博士报名人数和面试人数连创新高;不断优化人才评价体系和选拔流程,确保引进的高素质师资人才政治强、信念坚、业务精、作风正。二是严守优中择优标准。严格师资准入门槛,将2篇及以上核心期刊论文或同等层次高质量成果作为教师招聘基本学术条件,开展应聘教师高质量成果精准量化排名,并结合学缘结构、岗位匹配度等情况综合确定面试人选;改革创新人才识别手段,通过精心命制面试考题,创新设置“心理素质测评”和“集体面谈”两个考察识别环节,划定试讲基准分数线等方式,进一步增强识人选人的科学性、精准性。近五年,校(院)博士教师报名达1000余人次,先后引进中央党校及清华大学等“双一流”高校博士多名,教研部门专职教师博士占比增长至74%,师资队伍实现“质”和“量”双增长。三是提升人才待遇保障。用好用活用足现有政策资源,不断提高引才待遇,连续2次大幅提升人才安家补助标准,增设年轻博士生活补助项目并与高质量成果考评结果挂钩,整合保障科研启动经费、过渡租住房等待遇,不断加大在配偶安置、户籍办理等方面的保障支持力度,校(院)人才吸引力稳步提升。近年来,校(院)多项人才关键指标跻身全国党校系统第一方阵,现有博士研究生学历专职教师120余人,45岁以下年轻博士占比达60%,师资队伍年龄、学历和学缘结构进一步优化。
二、深化改革创新,攻坚克难重塑考核评价体系
坚持行创新之策、谋长远之势,系统推进考核评价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大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的良好氛围。一是坚持正向考评激发师资内生动力。鲜明注重实绩、突出精品、优绩优酬导向,出台《高质量成果考评激励暂行办法》,聚焦教学、科研、决策咨询等3大类60余项指标,开展精准量化评价,激励教师潜心研究、多出精品,党校师资队伍呈现前所未有的新气象、新面貌。二是破解瓶颈驱动教研部门全面发展。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教研部门,怎样建设教研部门”核心问题,聚焦教研部门建设主责主业,推出《教研部门创新驱动考评激励办法》等原创性制度,紧扣教研部门建设5个方面28项指标,实施精准量化考评,并综合教研部门高质量成果考评等情况,开展优秀教研部门评选表彰,助推新形势下教研部门建设提档升级,从根本上解决教研部门抓手不够、活力不足等突出问题,教研部门建设内生动力不断增强。三是鲜明导向系统推进考评体制改革。注重系统谋划,围绕党校教师职责使命,启动考评体制改革,推出“名师工程”建设一个意见五个办法等30余项务实管用的制度办法,系统构建师资队伍考核评价体系的“四梁八柱”;鲜明结果导向,强化教研人员高质量成果和教研部门创新驱动考评结果运用,贯穿于职称评审、专家推荐、评先评优和年度考核等教师成长全链条全过程,人心思进、人心思干的氛围更加浓厚,师资队伍建设活力不断增强。
三、聚焦孵化培育,多措并举助力师资成长成才
坚持把名师名家作为党校的金字招牌,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培育人才是关乎全局的重要环节”要求,开展具有鲜明党校特色的人才培养工作,推动师资队伍高质量发展。一是深入实施“名师工程”建设。大力实施“名师工程”,开展蜀光学者评选,构建“蜀光名师+蜀光英才+蜀光新秀”递进式培养体系;常态开展名师名家研修活动,探索“名师工作室”建设,进一步发挥名师名家教学示范和科研引领带动作用,激励专家团队产出更高水平的高质量成果,营造人人尊重名师、人人争当名师的浓厚氛围。近5年,27人次获省部级以上专家称号,“名师工程”建设呈现良好态势,校(院)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二是系统开展岗位培训历练。遵循人才成长发展规律,坚持把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作为提高综合素能的主要途径,将校(院)教师纳入全省党校师资培训提能计划,分期分批实施新进教师培训、专业化培训、骨干师资培训等多种培训,探索构建与省直相关职能部门联合挂职培养机制。近5年,在做好常规培训的基础上,先后组织7期350余人次骨干教师赴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全国A+学科专业“双一流”高校开展分学科专业能力提升培训,实现师资队伍提能培训全覆盖,选派多名师资赴应急厅、省大数据中心等省直部门挂职,师资培育成效不断涌现。三是大力推行青年教师培养。抢抓青年教师成长黄金期,制定出台《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实施方案》,为青年教师职业规划精准“导航”,实践历练搭建“平台”,严格实施岗前培训、课题打造、实践锻炼、结对帮带等“8大模块”培养。近5年,先后选派28名青年教师赴基层党校及长征干部学院分院挂职锻炼、30余名新进教师参与校内部门实践锻炼,11名青年教师提任处级领导干部,12名青年教师晋升高级职称,优秀青年教师崭露头角,逐步成长为教学科研中坚力量。
四、注重精细服务,精致作为做好全方位保障
坚持重任在肩,担当在前,深入推进模范组工部门建设,注重精准精细、用心用情服务保障,积极营造“近悦远来”的良好环境。一是大力争取政策支持。围绕“两个不同于”教师管理体系建设,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向省委组织部、编办以及财政、人社等部门争取最大政策支持,将专业技术岗位高级职称设置比例从40%提高至52%,正高岗位设置净增加19个,副高岗位设置净增加17个,专业技术人员成长空间进一步拓展;从2018年起在原有绩效工资基础上每年配套经费用于对高层次人才引进、科研奖励等进行激励,2022年进一步调整绩效工资水平,每年单独配套高质量成果激励、创新驱动成果激励等“名师工程”专项资金,用于名师名家的引进、孵化和激励。二是精准精细统筹谋划。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对关乎党校事业长远发展和教师切身利益的人和事,始终以严谨细致的态度,广泛调研全国省级党校及相关高校经验做法,精准数据测算,反复模拟推演,确保经得起历史检验;立足校(院)师资队伍学科建设现状,科学研制师资队伍中长期建设规划和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常态化开展教师谈心谈话,因人施策为每名教师精准绘制成长路线图;深度统计分析高质量成果、创新驱动考评情况,每年编制100余页的《高质量成果考评一览表》和《教研部门创新驱动考评一览表》,定期更新人才队伍建设主要制度汇编形成《组织人事工作制度汇编》,呈送校(院)领导和各教研部门及教师参考了解。三是涵养情怀用心服务。践行“以善良筑底,用公正开道,抓改革创新,行精致作为”部门文化,坚持急教职工所急、解教职工所难,不断改进业务办理流程,推行荣誉退休工作机制等,解决教职工后顾之忧,力争做到处处体现组织温度、事事体现党校情。
(作者系四川省委党校组织人事处处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