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新”模式 用“心”宣讲 ——泸州四渡赤水分院“三个一”打造“长征·四渡赤水”宣讲品牌
四川长征干部学院泸州四渡赤水分院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重要指示精神,组建由党史党建专职教师和金牌红色讲解员为骨干,红军后代和红色志愿宣讲员为补充的宣讲队伍144人,搭建“三个一”模式,用“心”宣讲、“声”入人心,不断增进干部群众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一点一滴达到入“心”效果。
一、打通一条路径,推动宣讲内容常“研”常新
按照“宣讲需要什么,科研就攻关什么”的思路,创新“需求+研究+转化”的“三位一体”宣讲内容孵化规程,着力破解宣讲提纲不够新、宣传形式不鲜活等问题,让宣讲内容更动“心”。
一是精准定需求。围绕“深挖伟大长征精神历史内涵和时代价值,更好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目标,将宣讲内容设计与“关键少数”“普通党员干部”“基层群众”三类对象不同需求有效衔接,建立“充电补钙”需求反馈机制,通过座谈会、个别访谈、问卷调查、“云”回访等形式,引导宣讲队伍更好掌握新情况、把准新需求、研究新讲题。
二是精细抓研究。修订《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增设重大、一般、微宣讲课程项目,为讲师团宣讲专题开发提供科研项目支撑。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泸州实践作为专题研究方向,四渡赤水等红色资源挖掘作为特色科研方向,引导宣讲员重点围绕“关键少数”对党忠诚、普通党员干部为民宗旨、基层群众增进信心开展专题研究。
三是精心促转化。制定《关于实施高质量发展创新工程的意见》,将科研成果成功转化为宣讲课程纳入绩效考评、进行量化评估,激发成果转化活力。制定宣讲课程管理规则,实施“三线试讲”管理,明确所有纳入宣讲的专题均需试讲,并通过设置“漠然漠视”淘汰线、“不温不火”打磨线、“触及灵魂”通过线进行从严评审、打磨提升,保证专题质量。
二、打磨一套体系,推动宣讲队伍常“练”常新
按照“实战欠缺什么,队伍就练习什么”的思路,打磨“台上学+讲中改+实战练”的宣讲队伍培育体系,着力破解宣讲队伍实战运用不足、讲授效果不佳等问题,让宣讲队伍更有“心”。
一是坚持微场景练新人。注重“台上学”,创设多门微宣讲课程灵活嵌套、串珠成链的《“一体两翼”故事荟》《红色泸州故事荟》《四渡赤水故事荟》等3个“故事荟”系列,引导新招募、新入职、新加入的宣讲员走上讲台,通过微场景讲微故事方式,练好“语言艺术、礼仪规范、互动技巧”宣讲基本功。
二是坚持小平台促提升。注重“讲中改”,依托分院“大讲堂”,每月遴选部分宣讲队成员在百人以上分院领导、专家教授、教职员工集体听讲的氛围中,展示宣讲专题,以录课研究、专家点评、听课回访形式查不足找弱项,同时推行“一讲一责”,确定资深讲师团专家定向指导,推动宣讲员有针对性地改进提升。
三是坚持大舞台出精品。注重“实战练”,每年与宣传、文旅等部门联合,举办泸州市基层理论宣讲大赛、微党课大赛等市级活动评选优秀宣讲员,遴选优秀宣讲员参加四川省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四川长征干部学院微党课竞赛等省级竞赛,推出优质宣讲视频在中国人民大学汇贤学堂播出,培育“金牌讲解员”等宣讲精兵强将,推出10余个省级以上宣讲精品专题。
三、打造一个矩阵,推动宣讲活动常“讲”常新
按照“大局关心什么,宣讲就聚焦什么”的思路,创新“分院+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现场基地”的宣讲活动矩阵,着力破解宣讲活动重点不聚焦、覆盖不全面等问题,让宣讲活动更入“心”。
一是依托分院深入“讲”。以实施党性铸魂工程为抓手,开发《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长征中的思想政治工作》《从“四渡赤水”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意义》等“四渡赤水+”专题课21门、微党课28门,深入开展理想信念、党的宗旨、革命传统、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党章党规党纪、党风廉政建设等教育,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记“三个务必”、永葆政治本色。
二是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全面“讲”。以全市7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26个所、1486个站为平台,结合群众生活习惯,重点突出“渡”和“奇”两大元素,创新“理论直播车”“板凳课堂”等群众性宣讲载体,采取“理论+文艺”“固定+流动”等宣讲形式,讲解四渡赤水红色故事,努力让伟大长征精神内涵“看得见、能体验,记得住、能传开”。
三是依托现场基地特色“讲”。以分院基层宣讲基地群(涵盖产业发展、基层治理、乡村振兴、党性教育、文化建设等6大方面、93个现场教学点)为载体,“一比一”配套特色宣讲文案,开发现场体验路线11条,以案例式、体验式、行走式等宣讲形式,努力让红色精神与泸州实践相互辉映、相得益彰,引导干部群众在重温伟大长征精神中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前行力量。
(作者单位:泸州市委党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