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校报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知之愈明行愈笃 行之愈笃知益明 ——再读《实践论》

◇ 任 曦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性,他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毛泽东的《实践论》是矛盾分析法在实践中的应用,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有代表性、最有影响力的著作之一,是共产党员必读的经典著作。

《实践论》是革命事业受到挫折时,马列主义者不屈斗争精神的写照,是我们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勇于自我革命的信仰来源。《实践论》成文于1937年7月,此前,党领导开展了一系列重要斗争。一方面,经历了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国共合作破裂的土地革命战争,建立过革命根据地,取得过很大的胜利;另一方面,党受到共产国际的制约和几次路线错误的影响,革命遭受过极大损失。《实践论》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正确路线和错误路线的矛盾而写作的重要文献。

毛泽东写作的动机,就是从革命者思想根源上反思、批判和破除彼时党内严重存在的主观主义错误,清除作为主观主义表现形式的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严重错误。《实践论》提出,我们的认识是一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不断深化的过程,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一个波浪式的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也是对主观世界的改造过程。通过实践,我们不仅能够认识客观世界,也能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这种对主观世界的改造,本质上就是一种自我革命。它要求我们不断地审视自己的认识,发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并通过实践来加以改正和提高。这种自我革命的精神,是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品质,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形成的一种优良传统,也是我们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深化改革创新和勇于自我革命的信仰来源。

《实践论》解决了思想路线的问题,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根本方针,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之后社会主义建设的丰硕成果提供了理论保证。《实践论》通过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为我们指出了一种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提供了判断真理的根本标准。它指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其指导作用:“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实践论》的发表,在全党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根本指针。这要求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在进行革命和建设工作时,必须从工作的实际出发,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革命和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找出适合实际情况的革命和建设道路。这种思想路线的确立,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之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丰硕成果提供了根本理论源泉和保证。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无一不是运用理论与实践、普遍性与特殊性之统一的现实范例。它让我们能够更加灵活地应对国内外的复杂形势,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战略政策方针,从而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各种历史性成就。

《实践论》解决了工作作风的问题,它从哲学的高度确立了实践在认识和行动中的基础地位,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方法和态度。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都是在《实践论》的精神指导下形成的,在当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工作中仍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实践论》强调,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反对脱离实际的教条和本本主义。这一思想指导我们形成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实践论》指出,实践是人民群众的实践,理论必须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这一思想要求我们深入群众、了解群众、依靠群众,形成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确保了党的工作始终紧密联系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实践论》认为,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需要不断地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发展。这一思想鼓励我们在工作中勇于承认错误、修正错误,并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来提高认识和改进工作,形成开放、包容、自我完善的党内生活和工作作风。《实践论》文风朴实、生动形象,用的是喜闻乐见的语言,引的是大家简明易懂的实例。以不到一万字的篇幅将道理搬开来、捏碎了,体系严密、结构紧凑的清晰讲述,使人读了能把握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精髓,其文字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效示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毛泽东同志撰写的《矛盾论》《实践论》等哲学名篇至今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他的许多调查研究的名篇对我国社会做出了鞭辟入里的分析,是社会科学的经典之作。”《实践论》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为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如何解答理论与实践的理论框架和哲学思维。“纸上读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时至今日,《实践论》仍值得我们反复研读、反复认识、反复践行。

 

(作者系四川省委党校第32期中青三班学员,现任共青团成都市委副书记)


版面标题

  •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 2009 - 2023
  • 蜀ICP备100015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