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校报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守正”价值观

潘胜军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首先要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坚持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方向。”“守正”作为一种价值观,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哲学,只有坚持“守正”,才不会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如何“守正”?笔者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守正关键在于守中国共产党领导之基

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成功的关键,是最为根本的基础。历史已经多次证明,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才能取得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胜利。在新时代,我们在党的领导下推进伟大事业,最根本的仍然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毫不动摇。众多重大历史实践深刻证明,没有任何一支政治力量能像中国共产党这样坚强有力,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为了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不懈努力奋斗团结凝聚亿万群众不断走向胜利。

新时代新起点,我们面临严峻的内外挑战和复杂的环境,风险愈大挑战愈恶,就越是需要坚强的领导,我们应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新功。

守正关键在于守马克思主义之源

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创新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马克思主义是胜利的理论。我们党之所以在不断历经艰难困苦创造新的辉煌,一条非常重要的经验就是我们党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广大党员和干部的头脑,使全党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强大的战斗力。

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教条,而是要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恩格斯曾明确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我们党一贯重视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真理而不是坚持教条,从而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我们党始终重视理论创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党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创造了与时代相适应的科学理论,指引党和人民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再发展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我们新时代的指导思想。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我们要继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

守正关键在于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

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正要守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气质和历史底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强大底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亿万中华儿女的精神归宿,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不同于西方的思想体系的文明成果,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思想根基,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文化支撑。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作为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其内在蕴含优秀文化基因,总结起来有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等,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中华文明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正是因为在这种文明本身蕴含强大的能量,新征程新起点上我们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坚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务,就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实现精神的独立自主。”新时代我们要在党的领导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起来,以包容心态推动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积极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提升文化软实力,对内提升先进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对外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

守正关键在于守以人民为中心之本

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的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现代化道路最终能否行得通、行得稳,关键要看是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我们党一百余年的历史实践证明,只有依靠人民、信赖人民,我们党的事业就是胜利的事业,是不可战胜的力量。“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深厚基础和最大底气。”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时代我们党领导人民彻底解决了贫穷问题,全面进入小康社会,我们将继续在党的领导下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在党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中,紧紧依靠人民,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可逆转地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以人民为中心就要坚持共同富裕。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新时代,我们要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按照党中央的部署,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为完成这一目标,要坚持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

守正与创新相辅相成,体现了变与不变、继承与发展、原则性与创造性的辩证统一。坚持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以守正为创新凝心铸魂,以创新为守正注入活力,就能始终沿着正确方向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我们一方面要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另一方面要坚持创新,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为现代化建设源源不断地注入新动能。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我们早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早日实现。

 

(作者单位:四川省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


版面标题

  •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 2009 - 2025
  • 蜀ICP备100015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