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校报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练好“和美”之功 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全面发力

◇ 王金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为新时代新征程的乡村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描绘了美好图景。“和美”是全域美、村庄美、田园美、人文美、生活美的全景式美丽集锦,也是产业和、生态和、文化和、社会和、治理和的乡村生活共同体。高县作为乌蒙山区传统农业大县,在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的过程中,紧扣“五个三”,练好乡村建设的“和美”之功,加快推进新时代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一、聚焦“三个优化”,构建“产业兴旺”的和美乡村

一是优化产业布局。充分利用高县自然资源、产业资源禀赋,分类探索和编制产业专项规划,优化完善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业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品牌产业、优质产业,加快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特”的产业发展布局。以龙旺村为例,依托本村茶产业基础,巩固提升茶叶主导产业发展,发挥茶叶产业项目建设效益,改善茶叶生产条件,着力解决茶产品精深加工不足、产值规模小、带动能力弱等问题,提升“妈妈爱喝的茶——高县黄金芽”品牌效应,促进全村茶产业健康良性发展。

二是优化产业培育。依托高县以茶叶、蚕桑、林竹、粮油为主和以生猪、水产为补充的“4+2”特色优势产业,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高县是传统农业大县,县域众多行政村都有自身的特色农业产业,要引导鼓励各村精心培育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绿色有机产品,比如“早白尖茶”“凯华丝绸”“羊田粉条”“沙河柠檬”“前锋樱桃”等一批高县“土特产”。完善“龙头企业+村集体公司+农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机制,提升特色优势产业的品质和效益,实现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让农业产业成为撬动县域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支点。

三是优化三产联动。依托高县乡村自然资源、产业资源、文化资源,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形势,引导各村发挥本地特色资源优势,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适应城乡居民需求的观光旅游、休闲度假、餐饮民宿、健康养生、养老服务等产业,促进农村资源聚集,深度融入本土文化,打造一二三产联动、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如茶旅融合、桑旅融合发展路子。根据乡村地域特征、文化特点、产业格局等因素,采取差异化发展思路,集中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的“传统农耕型、生态景观型、特色加工型、教育科普型、精品民宿型”的和美乡村。

二、注重“三个提升”,构建“生态康养”的和美乡村

一是提升规划质量。对标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关于统筹推进“三区三线”指示要求,进一步厘清发展导向与底线约束之间关系,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更大承载空间。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做法,秉持“和而不同”理念,突出地域特色和乡村特点,优化重置各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推动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体育等公共资源补齐短板、精准配置,让广大农民享受更多与城市一样的生活服务水平。在具备条件的重点村,采取现代农业园区、国家级A级景区、乡村振兴示范区“三区同建”做法,从多个维度和层面打造提升高县的山水美景和田园风光。

二是提升村居风貌。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要求,按照“带图报建、依规审批、按图施工、照图验收”的原则,因地制宜分类提升村庄风貌,引导村民按规划、图集、设计合理合规建房。以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突出乡村环境整治、农房风貌管控、绿化美化和长效管护,及时清运废弃垃圾,做到每拆一处就整治一处、美化一处,全面提升各村整体风貌,改善乡村公共环境,打造让群众“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碧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风貌。

三是提升治理能力。建立“互联网+网格管理”模式,健全镇、村、组网格治理体系,完善村庄长效保洁机制。围绕庭院绿化美化、公共空间管护等方面完善村规民约,健全完善以道路管护、设施维护、水体保护、绿化养护为主的长效管理机制,因地制宜抓好各级“宜居乡村”“和美乡村”创建工作。深化高县“山湾联防”“十户联防”治理模式,擦亮村级民事代办、便民“小骑手”等本土治理品牌,采取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等治理方式,引导村民全程参与建设“生态宜居、景美人和”的善治乡村。

三、抓实“三个文化”,构建“文明淳朴”的和美乡村

一是深挖文化内涵。结合本地文化特色,深度挖掘乡风民俗文化内涵,创办富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艺术节,构建“文化+旅游”“文化+产业”的多样性产业格局。如龙旺村可围绕闵家大院遗址、白云寺佛教古寺遗址,挖掘开发其文化底蕴,打造特色“风景点”,在黄草坪的核心区域,构建茶文化农旅融合的休闲观光路线,打造“观景带”,串点连线,多方展现传统村落文化,提升传统村落文化档次。在进行乡村文创产品设计过程中,深度融入“乡、土、人、情”于品牌理念之中,让产品“讲出”乡村特有的故事,展示乡村独特的文化。如,依托庆符镇小靖村开发的“丝路全席”,深挖高县13个镇的13道特色美食文化,让人不仅感受一场舌尖味蕾的体验,更是一场丝路文化的盛宴。

二是丰富文化活动。根据乡村地势特点、环境特征,开展不同形式的休闲娱乐体验活动,组织乡村文艺、乡村婚俗、乡村耕织、乡村喂养等具有乡土特色气息的文化活动,如依托“七夕节”将复兴镇七仙湖的僰道婚俗文化与观光、体验、餐饮等有机融合起来,让群众感受到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有条件的乡村举办乡土特色文化主题展览,生动反映高县农耕、茶桑、红色、餐饮等文化的特色和历史,如在“蜀山茶海”的公益村、“蜀南桑海”的人民村,高标准打造茶桑文化的展示馆,多链条多维度呈现高县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举办各种特色乡村文化节庆活动,如高县土火锅节、沙河豆腐节、胜天李花节、庆岭荷花节等,包装和推出特色文化产品,吸引城市和外地游客前来感受高县独有淳朴的乡村生活风味。

三是强化文化引领。坚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乡风文明建设为切入口,依托农村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不断加强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各村道德讲堂、“村村响”等宣传阵地,加强对先进典型的宣传报道,完善移风易俗的约束性措施和奖惩机制,破除陈规陋习,提升文明素养和精神风貌,全面营造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招揽乡村中有德行、有才能的乡绅人士以及对乡村文化有强烈认同感的社会精英,成立乡村农民文化理事会、文化保护协会或乡贤理事会,发挥他们在道德和文化方面的引领作用。注重乡土文明的挖掘、传承、融入和培育,有效发挥村规民约、家风家教的重要作用,让乡村家庭和睦美满、亲人相亲相爱、邻里守望相助。

四、强化“三个主体”,构建“共同富裕”的和美乡村

一是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以产业聚集发展为纽带,实施农业龙头企业“排头兵”工程,推进“大带小”“主带副”“企带社”的新型经营主体培育“雁阵”模式,实现高县“4+2”特色优势产业均有重点龙头企业带动,如依托早白尖茶业、川红茶业、新丝路公司、腾耀食品、德康农牧等龙头“链主”示范带动,引领茶叶、蚕桑、粮油等全产业链发展。加大对有基础、有优势、有特色、成长性好的农业企业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引导各村及企业用好专项资金和关键技术,加强对外联合协作,培育壮大本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打造一批与优势特色产业相配套、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规模龙头企业。

二是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围绕《四川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条例》,规范建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引导村集体经济组织参与国土空间产业发展规划,打破村级界线、突出连片规模发展,通过“飞地建设”“产业联盟”等形式,建立以强带弱、结对发展机制,促进与农业园区、工业集中区、乡村旅游的充分融合。鼓励和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运用市场机制,因地制宜推进集体经济“职业经理人”试点,加强与社会企业的合作,推广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提高农产品的效益和附加值。

三是发展专业合作社。建立新型为农服务平台,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选择基础较好的部分村,开展深化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职业化示范点建设,区分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发展状况,采取分级分类管理服务。围绕高县现代农业“4+2”特色优势产业,鼓励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经营主体联合发展,抓好农民合作社“空壳社”的分类指导,重点培育扶持一批产业融合发展好、带动农户增收致富强的专业合作社。

五、突出“三个精心”,构建“活力绽放”的和美乡村

一是精心育强村级队伍。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健全村党组织书记考核激励和优胜劣汰机制。把具有高中或中专以上学历的组长、致富带头人、新型农业经合组织负责人、返乡创业青年、复员退伍军人等愿意扎根基层的优秀青年列入后备干部范围,科学制定培养计划,采取顶岗锻炼的方式,安排到重点工作岗位实践锻炼,增强实际工作能力,着力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的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全面激活村级党组织内生动力。

二是精心选育农技骨干。深入实施现代农民培育计划、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探索实施“人才跨村,共育共用”机制,加强在乡人才培养,注重本土人才回引,推动优秀人才入乡,精准培育一批电商名人、技能名工和田园名农,为和美乡村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加强对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领军人才培育,完善村集体经济人才激励机制,打造一支“懂经济、会经营、懂技术、有情怀”的经营管理团队,通过兴办加工厂、合作组织等为村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使劳务输出人才回流。

三是精心服务返乡人才。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整合财政资金支持,努力提供各类配套服务,提升服务层次,完善服务机制,建立起一系列具有人文关怀的激励留人制度。优化人才返乡创业就业环境,改善乡村人才工作与生活条件,吸引社会各界人士投身和美乡村建设,组建一批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三农”人才队伍,让各类人才引得进、育得强、留得住、用得好。

(作者系高县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版面标题

  •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 2009 - 2023
  • 蜀ICP备100015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