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用心用情化解农民工欠薪信访问题的思考
保障农民工按时足额获得工资报酬,事关千家万户农民工切身利益和民生福祉。着力化解好农民工欠薪问题,是各级党委、政府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直接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根治农民工欠薪问题作出批示指示,国务院专门出台《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等法规制度,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把兑现农民工工资作为一件大事,持续开展专项整治,农民工工资报酬得到基本保障。但由于农民工群体数量较多、就业领域广泛、用工流动性大,少数企业规避监管的手段更加隐蔽,加之近几年全球经济下行压力等多种因素对房地产行业的影响,农民工欠薪问题仍时有发生。
经过梳理近年来农民工欠薪信访问题,笔者发现,这类欠薪问题呈现出以下五个特点:一是相对集中在建筑工程、土木工程和安装工程等行业;二是用工企业往往以工程款拨付不到位为由拖欠工资结算;三是拖欠行为时常伴有矛盾纠纷,承包方往往以施工质量、施工进度不达标为由拖扣工资;四是拖欠的个体工资数额一般不大,多为几千元到几万元的尾款;五是一些分包企业的工程款、材料款、工人工资相互混杂,查处较难。为切实推进农民工欠薪信访问题解决,相关部门挑选部分典型案例集中合力攻关,全程跟踪督办,限时反馈结果。通过上下共同努力,这些问题全部有效化解,信访群众均表示满意。在办理过程中,笔者切实体会到,化解农民工欠薪信访问题,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精准施治,用心用情用力解决欠薪农民工的“烦薪事”。
一是坚守人民至上的为民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首先要对群众有感情,真正把自己当作群众的一员、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只有心中惦着群众的苦,才能拿出解决问题的招。化解此类信访问题,必须厚植对人民的深厚感情、端正对人民的根本态度,真正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真正做到“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要强化结果导向、坚持有解思维,以不解决问题誓不罢休的执着和韧劲,用心用情为群众排忧解难,想方设法敦促各方兑现人民群众的“血汗钱”。
二是采取多方联动的有效方法。农民工欠薪问题通过信访渠道反映出来,但解决欠薪问题不是信访部门一家之事,必须多方联动、综合施策。化解此类信访问题,要认真落实《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严格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目标责任制,加强考核和监督,人社、住建、交通、水利、财政、公安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形成多方联动、责任落实、监管有力的治理格局。要压实责任单位的主体责任,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加强协调沟通,明确主办责任和协办责任,同向发力、共同推动问题解决。
三是守住安全稳定的风险底线。防范化解矛盾风险、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是统筹安全与发展的基本要求,是信访工作的基本职责。化解此类信访问题,必须树牢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尤其是对于一些因欠薪问题可能引发的群体性、串联性、过激性、扬言类信访事项,要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立足发现在早、处置在小,有针对性做好思想疏导和释法明理工作,引导群众依法理性逐级反映问题,坚决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对信访活动中的违法行为,要依法进行处置,特别是对牵头者、组织者、煽动者,要坚决果断予以打击,防止形成现实危害。
四是完善源头治理的制度保障。比如,乡镇一级基层组织要进一步做好农民工身份认定、实名制管理、社保工伤保险权益保障政策宣传等工作,确保农民工外出务工前便知道如何维权、欠薪找谁。要强化“事前管理”,将农民工工资拖欠投诉率纳入企业正负面清单,作为企业诚信体系评价内容;进一步健全工程建设领域农民工权益保障监管平台,将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等工程项目纳入综合信息平台监管,加强项目审批、资金落实、在线用工合同、工资支付、就业培训等信息互通共享,切实从源头上根治欠薪问题。
(作者系四川省委党校第8期市厅级领导干部任职培训班学员,现任省信访局副局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