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探寻个人的成长之道——读《中华经典十三讲》有感
“文化润人心,经典永相随”。这是读完《中华经典十三讲》,掩卷长思迸出来的一句话。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留存下了一大批浩如烟海、光耀千秋的经典著作,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极其重要的思想宝库,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永续向前的动力源泉。读经典原著,仿佛与古代先哲们对话,其语言之艰涩、思想之深邃、内容之磅礴令后辈高山仰止。如果我们能辅之以专家学者的精讲,返回再读原文原著细细揣摩,不失为窥探经典奥妙的一条捷径。如是,《中华经典十三讲》便是我们撷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一把钥匙。
文化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文化的重要功能是培养和塑造时代新人,通过提升人们的综合素质,进而提升社会的文明程度,推动社会健康有序地良性发展。郭继承老师的《中华经典十三讲》,带领我们从传世经典著作中探寻个人的成长成才之道,围绕着如何提升自身的修为和智慧这一主题展开阐述和论证,以期为有理想、有抱负、有志于追求卓越人生的人们提供一些思考和借鉴,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读经典而悟人生,望过去而思未来,一时心潮难平,获得一些粗浅的认识和感悟,以为个人的成长成才之道。
成长秘诀之一:立志抒怀——志不立何以成事?
《中华经典十三讲》开篇即为《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阐述人生立志的重要性,指出“一个卓越的人才也必定是胸怀大志的人,对自己的人生有要求的人,必定是有强烈的学习意识、反思精神,坚定不移朝着自己的理想奋进的人。”强调“立志是给人生布一个局”,一个人有多大的志向,就有多大的愿力。只有志存高远,才会不惧艰险;只有志在千里,才能登高望远。
立志是人生的第一课。纵观上下五千年中华历史,那些创造非凡功绩、影响至深至远的先贤先哲,那些为国为民作出杰出贡献、被后世纪念怀念的国之栋梁,无一不是在青少年时期就立下宏图之志的人。孔子自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孟母三迁”为少年孟子的志向和成长定向巡航,岳母刺字“精忠报国”把家国情怀深深地烙进青年岳飞的心里,少年周恩来小小年纪便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铿锵之声,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都是“有志者,事竟成”的生动缩影。
志向是一个人的奋斗目标,是一个人的人生理想,是一个人的发心和追求。有目标才有方向,有理想才有动力。一个人树立什么样的志向,体现一个人的格局和胸怀;一个人实现志向的过程,体现一个人的智慧和毅力。作为风向标的人生志向,要“立长志”,而不宜“常立志”,也就是说,志向要远大;光有志向是不够的,真正的立志还要找到“真理”并按照它去做,毛主席强调“十年未得真理,便十年无志;终身未得真理,便终身无志”;志向有多高远,人生的格局和胸怀就有多大的天地,要把个人的奋斗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走出“小我”而融入“大我”,自觉地服务于社会和人民;理想与实现总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前进的道路上也并不是一片光明,要时时呵护初心、坚定信念、勇于担当责任和使命。只有立大志,才能干大事、成大业,做一个堂堂正正大写的人。
成长秘诀之二:以德为本——德不修何以行远?
“内圣外王”是中国传统文化评价社会精英的重要标识,是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不懈奋斗的目标追求。所谓“内圣”,就是要修好自己的德行,提升综合素质,让自己有能力成就一番事业;所谓“外王”,就是在修养达到一定程度后,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调动各种资源来成就一番宏伟的事业。
人性是复杂的,贪婪、自私、偏见、狭隘、虚荣、攀比、嫉妒、极端等人性的弱点,引导着一个人走向堕落、封闭自我,这是人性中消极的力量,我们称之为“人心”;而同情、怜悯、仁爱、宽容、开明、上进、觉悟、理智等人性的优点,则引导一个人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不断推进社会进步,这是人性中积极的力量,我们称之为“道心”。中国历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家,都在努力弘扬人性中的积极力量,抑制人性中的消极力量,亦即启发和养护“道心”,防范和制约“人心”,促进社会风气的转化。
在一个人的修养中,德是居于首位的。孔子在《周易·系辞下》中说:“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物有本末,事有始终,“德”为人之本。君子以厚德载物,德之不厚,焉能载物?成大事者必先修德,“内圣”才能“外王”。一个人的修身,首先是要向上向善、崇德明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不断的思考和觉悟,从而铸就自己远大的志向、为民的情怀、博大的胸襟、谦虚的风格、高尚的情操、自律的节操,不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能保持“道心”,捍卫道义和尊严。只有不断地修德提能,才能行稳致远,才能达到“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的境界,从而担当起时代重任,创造卓越成就,以身作则推动社会不断地发展进步。
成长秘诀之三:涵养正气——心不正何以正道?
人们常说,天地之间有股气,那就是浩然正气。浩然正气,是推动人类社会积极向上向善的正能量。那么,什么是浩然正气?孟子给出的答案是:“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们可以看到,浩然正气至大至刚,与道和义合为一体,不能夹杂私心杂念,须直养而无害。浩然正气直接展现出来的思想境界,就是“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从思想上固本培元,提高党性觉悟,增强拒腐防变能力,涵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浩然正气是国家之需、人民之需、社会之需,更是个人成长之需。一个人缺乏浩然正气,私欲就会膨胀,就会把持不住成长的方向,经受不住困难和诱惑的考验,地位越高、权力越大、资源越丰富,就越容易偏离正道而误入歧途,甚至走向违法犯罪的深渊。培育涵养浩然正气,必须要正心、正念、正道,超越“自我”而锻造“大我”。心底无私天地宽,要从思想上固本培元,开阔思维眼界,养护真心道心,秉持道义追求,心系人民群众,不断增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是非判断能力,不断浓郁自己的家国情怀,这样才能坚守初心使命,做到面对考验从容应对、面对困境知难而上、面对诱惑不为所动,始终保持一颗“不动心”。
成长秘诀之四:反求诸己——己不识何以开悟?
应该如何修身?这涉及具体的方法问题,也是每一个人都应该思考的现实问题。王阳明立志学圣贤,年轻时曾为验证朱熹“格物致知”理论而面竹凝思七天七夜,结果大病一场,未有所悟。而在被贬贵州龙场后,有一天他“忽中夜大悟”,明白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早年“向外”格竹失败的王阳明,在“龙场悟道”后找到了修学精进的方法,认为真正的学问要从自己的心性中证悟出来,也就是“反求诸己”。
孔子讲过,“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孟子认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他们都强调,遇到问题或困难,或者事情做不成功,都要自我反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这就是“反求诸己”的求知精神。“反求诸己”揭示出了人们修身、立德、求学、习技的一般规律,即外因和内因都存在于事物之中,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外因是条件,内因是关键。从某种意义上说,“反求诸己”还给我们揭示了另外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者集体、个人,都要把发展的力量放在自己的基点之上。所有的外部因素都是辅助或催化的力量,发展得好不好关键在于我们自己。
如何做到“反求诸己”?一是要“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而改之。”(孔子语)二是要“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语)三是要知行合一,在“修”中“行”,在“行”中“修”。只有不断地认识自己、检视自己,才能不断地提升自己、成就自己。
成长秘诀之五:心无旁骛——意不专何以破壁?
有人说,人生是个名利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如果一个人始终牵挂着自己的功名利禄,那么他就很难突破自我修养的瓶颈,难以企及道德的高度和思维的深度。真正有大智慧的圣贤先哲,往往是淡泊名利之人。中华上下五千年,不乏坚守道义、秉持原则,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至圣先哲,比如,一生矢志不渝捍卫道义尊严的孔子,奔走天下传播“仁政”思想的孟子,功成身退拿得起放得下的范蠡和张良,致良知、传心法而无愧于人生“三不朽”的王阳明,等等。他们不逐名、不追利,守底线、有原则,穷不失义、达不离道,成为后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榜样。
《道德经》讲:“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人生要做加法,也要做减法。加强个人修养,必须放下私心杂念,控制欲望奢求,克制人性弱点,淡泊功名利禄,减少外界干扰,以至于心外无物,这样才能实现人生境界的升华。孔子讲“四十而不惑”,孟子讲“我四十不动心”,就是个人修持达到了智慧通达的状态,面对各种诱惑已淡然处之,泰然安之。面壁十年图破壁,要求我们要有定力,心无旁骛而意志专一;不动心,坦然面对各种诱惑和考验;能静虚,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抱着谦虚谨慎的态度学习请教,闻过而喜、闻道而行;观自我,正确地审视和反省自己,积极超越后天的弱点;养道心,积极地探索、努力地改进,做一个真正的思想觉悟者。
成长秘诀之六:道法自然——道不明何以成势?
“道”是运行规律,是产生万物的源头。《道德经》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德”是一个人修行、提升、感悟的结果。“道”与“德”紧密联系,有“道”之人才有“德”,有“德”之人才能更好地领悟“道”。“道法自然”的思想,就是要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做人做事,掌握推进事物发展的主动权,这与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和一致性。坚持道法自然,并不否认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反而强调和倡导在遵循规律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发挥每一个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排除杂念、净化心灵、开启智慧、提升修为,成为一个真正有觉悟的人。一个人的觉悟,是真正认识到了自身的责任和使命,领悟到了人生的境界和追求,体验到了“道”的真谛,从而自觉地去担当作为,心系国家民族、心系社会大众,尽心尽力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这就是“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道”作为一种普遍的规律或规则,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场景相当的广泛,规范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孔子说,“君子忧道不忧贫”,“道不同,不相为谋”,并提出了君子的絜矩之道。历史上那些德耀千秋、功勋卓著、为世人所纪念的先贤先哲,都是深谙“道行”的修行高人。一个人要成长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就必须要识道、悟道、行道、顺道,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和理论素养,“道心”开启才有大智慧;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要分析和研究事物发展的规律、把握和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合理地运用和极致地发挥事物发展的规律,把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和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充分结合起来,沿着正确的方向做正确的事情,顺道而为才有大作为。
成长秘诀之七:心存敬畏——戒不守何以做人?
一个人生活在社会生活中修身,必然会受到来自性格弱点、周边环境、社会风气、外部客观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生有顺境也有逆境,在成长成才的道路上,必定要经历各种磨难。关键在于面对诱惑和考验,应该保持怎样的心境和操守?《大学》开篇即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安,安而后能静,静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定力来自清晰的目标定位,来自坚毅的目标追求,来自于不懈的奋斗拼搏,来自高洁的道德情怀,更来自自觉的戒持操守。心神不定,在于“六根”不净。一个人的私心杂念,如果不加防范和控制,都将成为我们成长路上的绊脚石。
扬长避短,扶正去邪,是优秀人才成长的不二定律。有畏才有戒,有戒才有定,有定才有慧,“戒、定、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一个人只有在心志专一、气定神闲的状态下才有可能产生大智慧。“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要达到登高望远、行稳致远的境界,就必须保持敬畏之心,保持足够的定力。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既要有远大的志向,更要有底线的操守。要懂得“有所为、有所不为”,知敬畏、存戒惧,不骄傲、不放纵,守公德、严私德,守法纪、优作风,坚守好人生的底线,清清白白做事,踏踏实实做人,做一个有思想有觉悟堂堂正正大写的人。
(作者系绵阳市涪城区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