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动我省山区县生态价值转化的思考
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四川省委关于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强调“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我省山区县众多,生态资源丰富,科学推动山区县生态价值转化,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关键路径,对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部分山区县在生态产品经营开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方面积极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难点堵点亟待解决。
一、我省山区县生态价值转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从前期推进情况看,一些山区县着力对原有产业进行提档升级,在生态产品经营开发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在生态产品总值核算、生态价值转化平台培育、生态产品认证、生态补偿创新、生态示范引领等方面仍有不足。
一是缺乏对生态资源系统摸底评估,生态价值底数不清。山区县生态资源丰富,但一些县(区)尚未摸清资源底数,对森林、水、大气、土壤、能源、矿产等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种类、空间分布和开发利用情况等还没有进行系统摸排、专业评估,没有编制生态产品目录清单,自然资源产权确权登记制度尚不完备。
二是缺乏专业转化平台企业,生态价值转化效果不好。绝大多数山区县生态价值转化以行政化推进为主,没有培育专业的转化平台公司对生态资源进行规模化收储、专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生态产品的交易、流通、变现、金融等通道没有被打通,导致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效率不高。比如,某县森林覆盖率超过80%,有200余万亩林地,其中可利用的竹林就有40余万亩,但仅有一家规模竹笋加工企业,缺乏“以竹代塑”等相关产业转化,好的生态产品形不成规模和品牌,生态产业产值不高。
三是缺乏生态产品认证体系,生态产品的附加值不高。对标国家“建立和规范生态产品认证评价标准,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产品认证体系”的要求,针对山区县丰富的生态产品,还没有建立统一的生态产品认证标准体系,没有形成优质生态产品名录和销售渠道,生态产品附加值不高。比如:同样的蜂蜜在当地卖50元一斤,认证后进商超酒店至少达到100元一斤。
四是缺乏系统生态补偿政策,生态价值转化落实效果不好。在《生态保护补偿条例》公布前,全省绝大多数山区县没有把生态保护补偿界定为激励性制度,生态补偿政策主要集中于森林补偿、流域生态补偿等领域,缺乏系统布局。同时,山区县的地方财力有限,在推进生态保护和生态价值转化上激励不够、奖补不够。
五是缺乏精品转化示范点位,生态价值转化示范带动作用不强。目前,省发展改革委开展了两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工作,个别县(区)进行了初步探索,还没有形成类似于浙江湖州、丽水等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示范点位,生态价值转化尚未真正成为山区县高质量发展的途径和方式。
二、对策建议
推动生态价值转化,要充分结合本地生态资源禀赋,从资源摸底评估、产业发展扶持、生态产品认证、生态补偿、生态示范打造等方面系统谋划、精准施策。
(一)开展生态产品总值(GEP)核算,夯实转化基础。一是制定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办法。结合山区县实际,制定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办法,绘制生态系统空间分布图,确定核算区域范围,分类编制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指标体系,核算生态系统生产总值。二是编制生态产品目录清单。摸清山区县生态资源底数和空间分布情况,按照生产物质产品类、生态调节服务类、文化服务类等类别,编制全省山区县生态产品目录清单。三是建设生态产品信息平台。每年核算生态产品价值,掌握各山区县生态产品价值、供给状况及动态变化趋势,基于翔实生态调查数据,搭建“生态产品价值自动核算平台”。
(二)制定生态价值转化扶持办法,健全转化机制。一是扶持生态产业。结合山区县发展林竹种植、生态养殖、生态旅游、道地中药材等特色生态产业,完善、整合现有扶持政策,出台资金奖补政策,不断扩大生态产业发展规模。二是培育转化平台。积极制定货币融资、股权合作、项目奖补等各类支持政策,扶持壮大生态资源统筹运作、产业布局整体谋划、市场主体靶向招引、产业项目(产品)孵化落地等全链路生态价值转化平台企业。三是激励市场主体。探索设立全省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财政奖补基金,专项用于奖励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提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生态产品平台开发等方面取得重大成绩的专合组织、企业、个体户。
(三)开展生态产品认证,增加产品附加值。一是构建生态产品认证体系。围绕山区县特色优势生态产业集群,探索制定《四川省生态产品认证评价体系标准》,构建统一的生态产品标准、认证和标识体系,实施统一的生态产品评价标准清单和认证目录。二是打造生态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构建“区域公用品牌+企业产品品牌”双线模式,打造四川生态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争取纳入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产品等国际互认机制,提升山区县生态产品质量效益。三是加大生态产品销售推广。支持山区县生态产品参加国内外知名展会,多渠道推动山区县生态产品上线京东、天猫、顺丰、叮咚等生鲜超市和线上展销平台,扩大山区县生态产品市场占有份额。
(四)制定生态补偿政策,让保护者受益。一是探索制定财政纵向补偿政策。对山区县开展森林、草原、湿地、水流、耕地等重要生态环境要素保护的单位和个人,以及在依法划定的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生态功能重要区域开展生态保护的单位和个人,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通过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等方式进行补偿,用于开展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治理和修复等。二是探索制定地区间横向补偿政策。对长江中上游等重要江河流域上下游,大熊猫国家公园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域,积极探索跨区域的生态补偿制度,并在规划、资金、项目安排等方面给予被补偿区域大力支持。三是探索开展市场机制补偿。建立山区县市场化运作的生态保护补偿基金,鼓励企业采取多种方式发展生态产业,发挥其在整合生态资源、统筹实施生态保护、提供专业技术支撑、推进生态产品供需对接等方面的优势作用,推动山区县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建立山区县各类市场主体有偿使用生态资源补偿机制,收取生态保护基金,反哺生态保护。
(五)打造生态价值转化示范,发挥联动效应。一是鼓励开展生态价值转化机制创新。在省发展改革委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环保、林草、水利等资源,加大山区县生态价值转化创新机制探索力度,争取推出能在全国山区县范围内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形成全国示范。二是大力开展生态价值转化基地建设。支持山区县生态价值转化基地建设,推动建设一批全国知名的生态价值友好示范社区、生态价值转化产业示范基地、生态价值转化标兵企业等,努力形成一批可参观、可学习的经典点位。三是推动生态价值转化示范区建设。选择生态优势明显、地方党委政府积极性高、生态价值转化工作有基础的区县,在政策、资金、项目上予以适当倾斜,打造一批生态价值转化示范区,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让群众享受更多生态福祉。
(作者系四川省委党校第37期民干班学员,石华志现任雅安市荥经县委常委、县总工会主席,张道杲现任雅安市石棉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