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校报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加快发展具有四川特色的能源新质生产力

◇ 石 旻

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理论指导。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关键时期,与此同时,国际能源格局深刻调整,极端天气、地缘冲突不断,油气资源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能源安全面临极大挑战,加快发展能源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四川作为我国重要的战略腹地,必须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立足国家战略腹地的定位,基于自身禀赋优势,建立以水电为主,风光氢多能互补的能源格局,形成能源新质生产力,赋能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推动四川高质量发展。

以系统观大局观服务国家能源战略,深挖禀赋找准能源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

四川可再生能源禀赋优势突出,在国家能源安全战略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要立足自身,服务国家,就要找准四川发展能源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

巩固绿电供给基础,从上游发电端筑牢能源新质生产力发展基底。既要有序更换服役年限较久的水电站设备,统筹合并调节能力弱的中小型水电站,确保先进生产技术投入使用,保证水电供给效率与技术优势,也要大力发展“三州一市”的风能与光伏发电,与水电建立水风光多能互补格局,引入数字信息技术,优化生产流程,提高预测能力,增强系统协同,减少弃水弃风弃光率,提高发电效率,为孕育能源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土壤。

盯住新型储能产业,畅通绿电输送渠道,发展能源“储”“运”新质生产力。以新型储能为代表的储能技术,既能跨区域运输,又能长时协调,当前正处于产业化商业化初期,既要找准对标产业,以技术迭代强化比较优势,突出新型储能“响应快、效率高、融入好、调节优”的不可替代性,也要从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多元化布局,有效衔接新能源发电、上网、应用全产业链环节,降低新型储能产业全生命周期应用成本,调节电力供应,减少新能源发电上网波动,推动能源产业向更加智能和高效的方向发展,为形成能源新质生产力畅通路径。

布局氢能产业,拓展绿电需求市场,发展能源应用端新质生产力。氢能既可以储备多余绿电,自身也是高效绿色的二次能源,绿电制氢(绿氢)必然是氢能产业发展的终极形式。但当前绿氢成本显著高于工业副产氢、化石能源制氢(即灰氢、蓝氢),经济性不够。四川须立足绿电丰富的优势,布局和支持发展绿电制氢,突破绿电制氢、液化、运输材料等方面的技术瓶颈,早日实现经济性,抢占先发优势。尤其针对“三州一市”季节性丰电期,应找到可行的电力直供方案,形成水风光氢多能互补格局,减少弃电,提高效率,同时配套相关基础设施,利用存量管道掺氢运输,增建可加氢的综合能源补给站,推动绿氢产业链条完善,形成能源新质生产力。

以统筹发展与安全为宗旨,推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促进能源新质生产力形成

推动形成能源新质生产力,不能局限于能源系统内部,要让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全面提升系统治理能力、风险管理能力,更好应对突发和极端事件,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让发展能源新质生产力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机结合起来。

发展能源新质生产力最终要落脚到为人民群众更好的生活提供能源保障。能源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既要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保障,也要确保人民群众能够享受到新型能源体系带来的经济和环境效益。因此,必须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能源需求同时,也要保证资源禀赋丰富但经济欠发达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

以能源安全兜底能源新质生产力发展。安全是发展的前提,能源系统要平衡“安全稳定、绿色低碳、经济高效”三者关系,就要“先立后破”,不能太早放弃化石能源,要采用可靠稳妥的过渡能源,同时大力发展新能源,提高产业链韧性,提高新型能源体系应对风险的能力,保障能源产供储销各环节安全性,以高水平能源安全促进高质量能源发展,为发展能源新质生产力提供兜底保障。

加强社会参与和信息公开,建立与新型能源体系相适配的监管体系。新型能源体系建设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合作,既要加强信息公开和沟通交流,使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推动新能源发电应用转化,又要从政府发力,构造公平竞争又监管有力的市场环境,强化突发事件政府统筹协调和应急保障机制,保障新能源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助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促进能源新质生产力发展。

以深化改革赋能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用创新与产业转型助推能源新质生产力发展

深化改革就是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充分结合,既从政策端坚定市场化改革的方向,优化市场环境,也要利用市场机制,对接供需两方,形成有效价格,合理配置资源,引导资源流入提质增效领域,助力发展能源新质生产力。

破解区域壁垒,禀赋毗邻地区既“共建共享”,也“分工分成”。四川要以“五区共兴”原则为指导,深化区域协同机制改革。建立跨区分工合作机制,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和区域为整体,明确分工与分成,抓大放小,优势互补,形成良性竞争格局,以合作促发展,共同开发好、利用好脚下丰富的可再生能源禀赋,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为发展能源新质生产力提供良好条件。

破解行业壁垒,强链延链补链。以深化改革的方式,打通产业链内堵点,促进产业链内企业更好地创新和转型。既要放宽市场准入,简化审批流程,打破行业内的垄断和壁垒,鼓励更多企业进入市场,参与良性竞争,强化全产业链竞争性;也要从政策发力,支持和鼓励企业创新,增加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拓展产业链延伸,补充产业链短板,推动新能源产业不断创新、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为发展能源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强动力。

 破解市场壁垒,深化电力市场改革。建立多元化电力供应体系,以技术创新推动新能源稳定、大规模上网;分离发电、输电、配电等环节,打破垄断,引入其他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提高电力行业效率和服务水平;建立统一的电力交易平台,增加交易主体,完善电量电价与容量电价相结合的两部制电价机制,适当增加现货市场价差,拉大充放电价差,提高市场效率;完善电力市场监管机制,保障市场公平竞争,提高电力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发展能源新质生产力打通制度堵点。

    

(作者单位:四川省委党校区域经济教研部)


版面标题

  •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 2009 - 2025
  • 蜀ICP备100015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