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新质生产力引领高质量发展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提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我们必须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会和准确认识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意义和科学内涵,全面贯彻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要求,以新质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一、深刻领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意义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既是重要战略机遇,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顺应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的必然选择。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呈现出跨领域技术深度交叉融合、技术应用创新迭代加速、数据成为重要生产要素、科技革命与产业联系更加紧密等特点,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未来技术经济发展趋势,重构产业发展体系。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构筑新竞争优势和赢得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选择。世界正在经历剧变,一是世界经济发展较为低迷。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增长速度可能进一步放缓,低于过去 50 多年的平均增长速度。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萎缩,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兴起。全球产业体系和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加速重构。二是全球围绕科技制高点的争夺战日趋激烈,技术、数据、知识、人力资本等新型生产要素作用凸显。三是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日益成为研发和高端领域的重要参与者。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要求的实践回应。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体现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生态环境、文化体验等多个方面,对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公共服务、环境质量、法治建设等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以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和坚实的物质基础为支撑,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当务之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幅提升,已经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高质量发展拥有了良好的基础。但长期以来以低成本劳动力、外部市场和资源为主要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自主创新乏力导致一些关键领域出现“卡脖子”危机,叠加经济全球化出现逆流、全球产业链出现调整等复杂的国际环境,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切实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显得尤为迫切。
二、准确认识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科技创新。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需要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相较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呈现出颠覆性、创新驱动、产业链条新、发展质量高等一般特征。第一,新质生产力具有颠覆性创新驱动特征。传统生产力推动的经济增长是依靠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大量投入的水平型扩张。新质生产力驱动的产业发展降低了自然资源和能源投入,使经济增长摆脱了要素驱动的数量型扩张模式。新质生产力发展主要依靠基础科学突破和对原有技术的根本性颠覆。第二,新质生产力具有产业链条新特征。科技创新改变必然带来产品架构、商业模式、应用场景的相应改变。新的产品架构、商业模式的出现,使产品或服务生产和交付所需要的原材料、零部件、基础设施等发生根本性改变。第三,新质生产力具有发展质量高特征。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会全方位提升产业发展的质量,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立。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增加附加价值、减少环境影响提升发展质量。
三、探索贯彻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要求
新质生产力主要依靠先进科技、新兴产业,需改革生产关系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培养优秀复合型人才,进而推动科技创新,完善新型产业布局,推动社会高质量发展。
以全面深化改革创新为形成新质生产力保驾护航。一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在基础研究领域,未来产业相关的前沿和重大技术创新面临着很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充分发挥政府在动员、组织和协调全社会力量方面的优势;而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方面,需要更好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二是通过深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破除妨碍民营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制度壁垒,支持民营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盟和创新联合体,营造公平竞争、容错宽松、充满活力的创新环境。三是持续深化知识产权保护、公平竞争、市场准入、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领域改革,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
大力培养创新型复合型数字化人才。一是深化人才制度和体制机制改革,尤其是针对前沿技术领域的稀缺人才,探索建立差异化、长周期、多元化的专业人才评价体系。二是要深化高校、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打通科研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创新的“接口”。三是要利用技术对传统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的转型升级。四是在人口总量开始下降的大趋势下,教育发展应由以数量规模扩张为主转向以稳定数量规模、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为主。注重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包括增强本科生专业理论基础,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举全国之力在关键技术领域实现突破。先进科技是新质生产力生成的内在动力。一是要加大基础研究领域投入,要持续加强基础研究攻关和前沿技术研发,全面提升包括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软件、高端芯片、工业软件等在内的产业能力,大力提升底层技术、关键核心技术自主供给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二是优化科技资源配合,构建由国家实验室、高水平科研院所、高校和创新型领军企业共同参与的科技创新体系。三是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驱动作用,对那些面临国外打压和封杀的产品及所在产业链,既要增强自身产业在各产业链上的供给和配套能力,还要加大创新力度,推动产业不断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一是要密切关注前沿技术发展动态。要以前瞻性技术创新应用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用硬科技赋能现代产业体系,为新质生产力的持续发展蓄力。二是要面向通用人工智能、元宇宙、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等重点方向,发掘培育一批优势企业和相关研究机构,加速推进新技术新产品落地应用。三是要坚持企业主体的创新地位,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技术创新,谋划和布局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落地,打造原始创新和产业创新高地,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集群,以新兴产业发展引领新质生产力形成。四是要持续优化创新生态,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激发各类社会主体的创新活力。
全面深化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一是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拓展生产和制造边界,全面提升资源配置效率、行业创新水平和竞争能力。二是畅通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循环,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探索构建“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平台体系,为科技型初创企业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创新创业服务。三是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针对一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域产业链不完整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补链强链。
(作者分别系四川省委党校2022级政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四川省委党校科社教研部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