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一根针”穿好“千条线”
“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根针”,道出了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末端,也是千事万难的落实者。而权责不明,凡事下推,也会导致“千线难穿一根针”,让减负成为基层最直接、最迫切的呼声。
不少在基层工作的同志都有这样的体会:在基层治理当中,存在名目繁多、频率过高、多头重复、重留痕轻实绩等问题。如“压哨”交任务,“上午下通知,下午要材料”,工作刚安排就督查检查、刚部署就要进度排名,不给基层留足完成任务的时间,“白加黑”和“5加2”成为基层干部的无奈常态。
如“甩锅”转压力,一些地方和部门动辄签“责任状”、搞“一票否决”、把问责作为推卸责任“挡箭牌”。以“属地管理”为由,把本属自身职责范围的、风险大的、棘手的工作转嫁给基层,令基层干部不堪重负。
又如“排名”当法宝,排名考核充斥基层各项工作中,排名靠后,往往就要求做表态性发言或被约谈,导致基层对所有的工作都投入大量精力,形成了内部挤压和消耗。
还如“指尖”忙应付,无论是各类APP、小程序的打卡签到、在线时长,还是网络评选的投票转发、点赞排名,让数字赋能沦为“数字负能”,等等。这些让基层和干部心有怨言、干无动力的做法,不仅败坏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浪费了基层抓建设的宝贵时间和精力。
究其根源,造成基层负担沉重的是隐形变异的形式主义在作怪。而形式主义实质是主观主义、功利主义,根源是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用轰轰烈烈的形式代替了扎扎实实的落实,用光鲜亮丽的外表掩盖了矛盾和问题。
如此怪现状,如何能得以有效纠治?近期,从湖南考察农村减负情况,到重庆了解社区减负效果,习近平总书记频频强调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并着重强调,为基层减负要明确权责,不能什么事都压给基层,基层该承担哪些工作,要把职责事项搞清楚。这从根本上为基层减负提供了有力遵循。要聚焦文山会海、迎来送往、加码考核、填表留痕等问题顽疾,树立起为基层松绑减负、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实干导向。
厘清权责边界。实行基层权责清单制度,在清单之外,上级不能以“属地管理”的名义随意向基层转嫁责任和摊派任务,确保基层的权责归位更加明晰。建立职责准入制度,防止违反程序、超越权限行使权力或层层转嫁责任。
改进抓建方式。发文办会要精简,不发不切实际、内容空洞的文件,不开应景造势、不解决问题的会议,严格控制会议时长、参会人数和发言人数。指导督查要务实,多采取“四不两直”调研督查,多运用“一线工作法”、明察暗访、蹲点调研等方式摸实情、办实事。指尖形式要清理。清理整合各类政务APP、微信工作群,打破各部门、各层级的数据壁垒、信息茧房,化“千条线”为“一张网”。
优化考核机制。考核的关键,是看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解决与否,看打基础和利长远的实事好事办成与否,而不是看有无过程“留痕”、有无活动“动作”、有无领导批示等表面文章。要防止多头考核、重复考核与交叉考核,把握好量化评比和“一票否决”的尺度,避免滥用排名、晾晒、“后进”评比、问责等引起形式主义和资源浪费,挫伤基层的工作积极性。
严肃减负纪律。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在工作纪律中增写了随意决策、机械执行,搞文山会海,层层加码、过度留痕,增加基层工作负担等行为的处分规定。要借全党纪律学习教育纠偏正误,强化为基层减负的约束力和执行力,把干部干事创业的手脚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桎梏、“套路”中解脱出来,形成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新风正气。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基层是贯彻落实党中央部署要求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干事创业的“主战场”。上下应有的共识是,为基层减负松绑,不是减责任、减担当,弱化基层干部的执行力,而是让基层干部排除折腾干扰,减少无畏虚耗,真正把心思精力聚焦在干事创业上。
(作者单位:浙江省嘉兴市国资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