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校报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建设韧性安全城市 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本报评论员

2023年1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加快城市数字化转型,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全面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全面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蕴含着深刻而富有战略的意义。

建设韧性安全城市是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的必然途径和现实要求。“韧性”是国际社会在防灾减灾领域使用频率很高的概念,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其核心就是要有效应对各种变化或冲击,减少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脆弱性。面对灾害风险的冲击与威胁,建设韧性城市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共识。韧性城市建设是一个“软硬兼顾、刚柔并举”的系统工程,成为目前城市规划中的研究热点和城市安全发展的新兴模式。

韧性安全城市建设是以人类作为命运共同体,在系统视角下应对风险的新思路。随着城市面临风险类型不断变化,风险传导耦合效应明显,韧性城市的相关理论也在不断演进,研究视角从简单结构转向了系统思想。韧性城市不局限于应对单一灾害,而是着眼于构建能够应对多种风险的整体性城市安全系统。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突破了传统城市规划的局限,从整体和多维度的角度来提高城市的抗风险能力。在规划和设计过程中,城市需要考虑各种可能的风险因素。韧性安全城市建设也不仅仅是硬件设施的建设,如道路、桥梁和公共设施,更重要的是软件系统的建设,包括优化决策、提升动员和社会交流互动等方面。

全面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是考虑到城市各种复杂系统之间相互关系作出的科学判断。韧性安全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要求在面对各种风险时,城市不仅要有快速响应的能力,还要能够在不破坏其基本结构的前提下吸纳灾害、维持城市基本运转,并有能力在灾后迅速恢复初始状态。这种系统思维不仅关注工程韧性所强调的城市功能的恢复,还关注生态韧性所强调的城市的存续性等。在这样科学判断下所不断发展出来的综合性和系统性方法使韧性安全城市建设成为应对现代城市面临的复杂和多变风险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建立更具可持续性、更具包容性的城市,确保人民安全和民生福祉。

韧性安全城市建设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全新范式。近年来,突发的城市水灾、疫情危机等等,让人们对城市如何在日益增长且变幻莫测的风险和挑战中正常运行并可持续发展这一议题进行了更理性的思考。在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增强城市复杂系统在不确定因素影响下的韧性,提升城市安全水平,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韧性安全城市是建设面向未来的城市,要求城市具备吸收、适应、转化未来风险对社会、经济、技术系统的冲击和压力。通过建立足够张力的制度机制、适度冗余的运行体系、自洽运行的社会系统,实现对风险有效的预防监测、预警评估、研判应对和恢复调适。通过规划建设和重新整合城市基础设施复杂功能,贯通各领域、各部门、各架构的分工网络,赋能社会安全生态功能和建立安全生态系统,加强城市应对风险的抗逆力和复原力,为城市安全能力提升带来新动能。

韧性安全城市建设需要加快城市数字化转型,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提高城市的应对风险能力。通过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手段,全面提升城市风险治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形成“数据化观、信息化管、智能化防、智慧化统、现代化救”的新模式。借助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对城市运行中的各类潜在风险进行实时监测研判预警,第一时间感知风险动态、提出有效应对策略。在推动全方位数字化转型的同时,加快构建数字安全保障体系,运用数字化技术提升城市安全风险防控水平,形成与城市数字化转型相适应的大安全格局。

城市数字化转型不仅可以提高城市防范风险能力,更可以提升城市治理效率和效果,为城市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推动城市向更加智慧、集约、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利用数字技术进行治理可以提升社会韧性,例如通过大数据进行灾害预警,可以提前做好防范,减少灾害对城市的影响。数字化转型可以提升环境韧性,使城市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产业数字化可以增强城市的产业韧性和企业韧性,提高其抵御风险的能力。提高“新基建”的数字化水平可以增强设施韧性,使其在灾害等突发事件中能够保持稳定运行。数字技术在基层治理上的应用可以实现更精准的治理,提高治理效率和效果。

在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以人为本的韧性城市建设思路是根本遵循。四川省在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实践中不断探索,形成了特色,取得了成绩。2023年11月,四川成都、广元成为首批联合国“创建韧性城市2030”国内入选五个城市中的两个。成都提出了“全周期管理”意识,将安全发展贯穿于城市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广元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全方位增强城市应对风险的“弹性”和“韧性”。我们要不断深入学习领会全面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强化对韧性城市建设的责任感,不断提升城市的宜居性、安全性、韧性和智慧性,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提供强大动力和坚实支撑。


版面标题

  •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 2009 - 2023
  • 蜀ICP备100015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