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中的“孤勇者” ——电影《孤军》观后感
以红军川南游击纵队为原型创作的电影《孤军》近期上映,作为一名长期研究川南游击纵队历史的党校工作者,我第一时间走进影院观看了这部电影,重温一段悲壮的历史,品读一部英雄的史诗。
影片中,当纵队司令员龙厚生挥舞大刀,毅然决然地冲向蜂拥而至的敌人时,那一刻仿佛把我带回了80多年前,川南游击纵队转战川滇黔边区的烽火岁月。
中国工农红军川南游击纵队是中央红军长征途中成立的第一支游击队,在1935年2月到1937年1月近两年的时间里,游击纵队在川滇黔边区孤军奋战,与数十倍的敌军周旋,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游击纵队付出惨烈、巨大的牺牲,光荣地完成了党中央和中革军委交给的任务——打击、牵制敌人,配合中央红军实施战略转移。
影片中几个经典的场景,完美地诠释了川南游击纵队作为长征中的“孤军”,孤而不独、勇者无畏的“孤勇者”形象。
影片中,当获悉中央红军即将开展渡赤水河行动时,纵队立即发动对兴文县建武城的袭击,以牵制火力凶猛的川军。实际上,从1935年2月初纵队成立,到中央红军1935年5月初渡过金沙江赢得四渡赤水胜利的整个阶段,纵队听党指挥,在川滇黔边区牵制数万敌军,有力地策应了中央红军的军事行动。在纵队身上,鲜明地体现了永远忠诚于党和人民事业的崇高理想。是什么力量支撑着这种忠诚呢?是因为他们对中国共产党充满了信心,对中国革命的前途充满了信心。革命越是危急的时候,纵队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他们主动投入历史熔炉,甘愿被燃烧、锻造,哪怕粉身碎骨,也要秉持信念。正因如此,这支孤军是战争年代千千万万革命先烈抛头洒血的典型代表,是和平年代千千万万共产党员缅怀追随的伟大丰碑。
影片中,《川南工农劳苦群众目前斗争纲领》的颁布,苗族首领黄头人从帮助纵队到率领苗族青年加入纵队战斗等场景,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纵队善于团结力量开展斗争的精神。《川南工农劳苦群众目前斗争纲领》颁布于1935年5月1日,针对当时边区群众的迫切要求,分别对贫苦农民、少数民族、劳动妇女、教员与学生、自由职业者和一切失业的贫苦农民提出了具体的切合实际的斗争任务和行动口号。游击纵队坚决贯彻执行这一斗争纲领,同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人民群众建立起亲密的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统一战线,去孤立和打击最凶恶、最顽固的敌人,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善于斗争的鲜明品格。正因如此,这支孤军无论敌人如何强大、道路如何艰险、挑战如何严峻,他们始终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保持着革命加拼命的精神,推动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战斗始终是贯穿整部影片的主线,战斗就意味着牺牲,从徐策到余泽鸿、从刘干臣到龙厚生,成百上千的纵队战士把鲜血和生命永远留在了川滇黔边区。在近两年的时间里,游击纵队转战川滇黔20多个县40多个场镇,有时一天急行军100多公里,几乎每天都在行军打仗,大小战斗不计其数。蒋介石先后两次发动对纵队的“三省会剿”,纵队常常与数倍、数十倍的敌军周旋,平均每天至少有两名战士牺牲,队员最少时仅有十几人。这支孤军的英勇斗争历程,是我军军史和红军长征史的光辉篇章。他们在川滇黔边区撒播了革命的火种,其组建和领导的云贵川游击支队,坚持斗争到川滇黔边区迎来胜利解放的前夕。
川南游击纵队的斗争历史,既是悲壮的,又是英雄的,既是孤勇的,又是灿烂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观看一部电影,铭记一段历史,树立一种信仰。作为普通平凡岗位上的我们,没有轰轰烈烈的惊天伟业,但平凡不等于平庸,平淡不等于平常。我们要从一件一件的具体工作做起,从最简单、最平凡、最普通的事情做起,把自己岗位上的、手中的事情做好,敢于担当、无私奉献,为党工作不讲条件不计付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同心同德、精诚团结、密切协作,不断创造新的内生动力,不断汇聚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能。
(作者单位:江安县委党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