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校报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哲学意蕴

袁 悦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应当充分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入体会其哲学意蕴,进而为更好担负新的文化使命提供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魂脉”与“根脉”的相互彰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魂者,器物之统摄也。作为科学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党的灵魂和旗帜。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再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根者,事物之本源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民为邦本到人民至上,从九州共贯到中华民族共同体,从大同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贯古通今又推陈出新,充分展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和现代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存在一定差异,但彼此契合,相互成就。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土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指明前进方向,两者融汇于“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统一于中国式现代化所开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贯穿于文化强国建设之伟大实践,共同朝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阔步前行。

“守正”与“创新”的相辅相成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坚持“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习近平文化思想即是守正创新的重大理论成果。一方面,它“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从根本上讲,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共产党人的本和正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它“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两个结合”不是一个“叠加”一个,更不是一个“消灭”一个,而是共同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之正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之新,用中华民族历史文脉之正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之新;它“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冲击下,中国共产党严肃开展整风运动,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学风、党风、文风,确立了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这份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无疑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创造重大成就的精神支撑。另一方面,它“创的是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要主动顺应多元化、数字化的现代文化形势,正确理解文化自信自强的新任务、新要求,大力推进理念创新、内容创新、实践创新,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守正创新实质上是“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既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理论根基,为创新立魂、立本、立根,也要充分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现实问题,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守正求新、求进、求变,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守正。

“民族”与“世界”的深度融合

文明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从来不是单一的文化样式,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而成的共同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结合。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把科学的社会理论、先进的革命思想以及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带到中国,打破了封建思想和糟粕文化的束缚,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促进思想解放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理论基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亦不是孤芳自赏的文化样式,而是追求交流互鉴、倡导共生并进的和谐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欢迎世界优秀文化“走进来”的同时,也鼓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无论是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的建立,还是中国功夫在世界范围的风靡,抑或是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在一些国际城市广受欢迎,这些富含中国元素的文化标识向世界充分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和独特魅力,也为世界文化交流互鉴带来了新的动力和灵感。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民族”与“世界”的辩证统一,就是坚持文化主体性与文化多样性的相互联结、相互贯通,就是要求牢固树立自觉自信、自立自强的文化主体意识,大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内涵、中国形式的文化形态,用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用中国叙事体系传播好中国声音,就是要求以兼收并蓄的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去芜存菁的辩证思维汲取其他优秀文明的养分,以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的科学精神探索世界文化的最大公约数。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相互支撑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文明形态。马克思明确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物质文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精神文明,为精神文明提供必要物质条件。因此,必须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的共同富足和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打下坚实物质基础。恩格斯着重强调:“物质生存方式虽然是始因,但是这并不排斥思想领域也反过来对这些物质生存方式起作用。”也就是说,精神文明反作用于物质文明,为物质文明提供重要精神支撑。因此,必须充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在全社会形成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配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条件。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为改善人民群众文化素质普遍低下的现实状况,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扫盲运动,让广大劳动人民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创造了思想解放的中国奇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从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出“两个建设高潮”的重大论断,到改革开放时期确定“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再到新时代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用百年奋斗实践证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国之路既需要物质财富足够丰裕的硬实力,也需要精神财富足够丰富的软实力。

“明体”与“达用”的辩证统一

“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特质。“体”指本体,即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价值观念、优秀文化,亦指科学的思想理论;“用”指实践,即具体路径和方式方法。一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实现了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另一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了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战略谋划和科学部署。为更好担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习近平文化思想指明了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即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战略路径,即“七个着力”的要求。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体”(文化理论观点)与“用”(文化建设的实践举措)并非割裂开来、独立存在,而是内在关联、相互支撑。“体”决定“用”,“用”体现“体”,是谓“体用贯通”。譬如,“第二个结合”的理论创新决定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路径,后者又反过来体现了“第二个结合”的理论意蕴。再譬如,“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政治任务在实践方面首先表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后者又反过来体现了前者的战略高度。这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的辩证统一,亦是认识论与方法论的有机结合。

伟大时代孕育伟大理论,伟大理论引领伟大征程。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实践中充分展现出其哲学意蕴。新征程上,我们应认真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将其丰富哲学意蕴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引领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博士研究生]


版面标题

  •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 2009 - 2025
  • 蜀ICP备100015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