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校报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打通 宣传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最后一公里”

钟青青 熊 茜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具有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鲜明特征,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突破,又有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筑牢基层思想文化阵地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理论观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对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部署,也是打通宣传习近平文化思想“最后一公里”的有效实践平台。

一、落实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人民属性,勇担党的基层文化建设新使命

人民性是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逻辑前提和价值归宿。人民群众是文化的共享者、建设者和传承者。人民立场是党决策部署的根本立场,服务群众、发展群众,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时营造符合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的文化氛围,以文化振兴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新时代基层文化建设的使命任务,也是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深化拓展的工作目标。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着深厚的人民至上价值观主张,是推动以人民为中心的基层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和行动指南。

坚持人民工作导向,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唯物史观指出,人类历史是一部劳动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因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坚持人民中心的工作导向,致力于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满不满意、喜不喜爱作为评判文艺作品优劣的标准。随着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基层群众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的同时,对精神文明的需求有了更高要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以群众需求为导向,通过“群众点单、平台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的工作机制,打造覆盖理论宣讲、科技科普、文化文艺等多功能的服务平台,以接地气的语言和形式实现服务项目与群众需求精准对接,为基层群众提供更高品质的文化供给,让习近平文化思想“飞入寻常百姓家中”。

锻造文化主体意识,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作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文化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乡村篇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文化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中心环节,以“文化扶志”促进产业振兴、生态振兴、人才振兴以及组织振兴有机融合、相互作用。人民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文化振兴离不开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以志愿服务作为基本活动形式,设置积分奖励机制,动员群众以服务供给者身份参与到活动中来,通过打造乡贤队伍、选树模范先进人物、成立群众志愿服务队伍等方式,发挥身边人、身边事的示范引领作用,提升群众团结奋斗的精气神,激发基层人民的文化主体意识,以群众的亲身实践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真正深入人心,为乡村振兴向纵深发展提供强大内生动力。

二、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政治属性,把牢党的基层文化领导权

政治性是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方向保证和优势所在。中国共产党是基层文化建设的领导力量。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巩固党的基层思想文化阵地是新时代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首要政治任务,也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根本政治遵循。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深刻总结新时代党的文化建设经验的重大成果,深刻体现了党对文化建设的全面领导这一鲜明政治立场,强调党性等于人民性的基本原则,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发挥宣传思想文化斗争一线作用提供方向指引。

压实基层意识形态主体责任,放大“堡垒效应”。历史和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着高度文化自觉的政党,始终代表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党的全面领导保证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基层党组织是党保持与群众密切联系的“神经末梢”,也是人民群众认识党、亲近党的窗口,发挥着战斗堡垒般的政治引领作用。为牢牢把住党的文化领导权,基层党组织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为“一把手”工程,落实三级党委书记主体责任制,高位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开展,强化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引导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成为基层群众的共同认知,巩固党的群众基础。

 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强化“头雁效应”。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由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所决定的,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其成员的基本要求。中国共产党素来有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优良传统。基层党员作为党在基层的“细胞”,与群众距离最近、接触最多,也最能影响群众、引导群众。基层党员要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勇于担责,做好群众的表率,实现“雁阵群飞”目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重视基层党员的示范带头作用,打造的“党建+党员志愿队伍”模式以及“书记沙龙”工作机制能够有效拉进党群关系,教育引领人民群众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三、高扬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实践属性,创新“两个结合”的基层文化繁荣路径

实践性是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鲜明特质。“两个结合”是基层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进“两个结合”是党百年奋斗取得伟大成就的最大法宝,也是党找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积极探索“两个结合”规律的基层运用路径,坚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新、文化发展的“魂脉”与“根脉”,拓展基层文化空间,创造更多人民满意的文化成果,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实现对人主观世界的改造,增强基层群众文化自信,提升基层群众奋进新时代的精神气质。

坚定理想信仰,捍卫马克思主义魂脉。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推进党的理论创新之“魂”,统摄着整个思想理论体系。作为追求实现人类解放的革命理论,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实践性、人民性、开放性特征,始终站在真理与道义的制高点指引中国发展方向。因而,我们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制度,要求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牢牢守住马克思主义基点,时刻保持清醒,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把宣传党的最新理论、方针政策作为核心内容,并依据历史性条件性原则,积极探索“坝坝会”“农家话”等大众化的活动形式和表达方式,扎牢基层群众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坚持“两创”原则,赓续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表明我们党对理论创新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对文化发展有了更高的自觉,对自身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厚的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本民族的深层文化心理,是华夏儿女斩不断的情感纽带,是新时代推动文化繁荣之“根”。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赓续这一文化根脉,根本途径在于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马克思主义深扎于中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续于现代。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用马克思主义激活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以古建筑、古遗迹、革命旧址等历史物质文化资源留住浓郁乡愁,以本地历史名人故事凝聚文明乡风,以代代相传的民间技艺唤醒群众智慧。通过营造情景化文明实践阵地、打造历史文化品牌服务项目、举办传统技艺培训班,盘活基层文化资源,创新基层文化发展路径。

 

(作者分别系四川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四川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版面标题

  •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 2009 - 2025
  • 蜀ICP备100015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