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理解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从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提“新质生产力”,到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部署“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再到两会期间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深入阐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总书记围绕新质生产力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科学指引。以“新”主导,以“质”为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可以从四重维度深入理解:
一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在于形成先进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这种先进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体现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为核心标志。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注重技术的原创性、颠覆性创新,突破现有生产力水平,强调数字生产力、知识生产力、智能生产力等创新驱动发展方式。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卫星通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谋划量子通信、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让更多具有显著优势的前沿技术和原始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转变生产力进步方式,重构劳动生产模式,蓄积发展新动能,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推动生产力由量变到质变,最终形成先进生产力。
二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要条件在于培育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不同于传统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恶性竞争,新质生产力在技术和市场高度不确定环境下,推动技术进步和商业成熟,采用大规模试错作为主导范式。大规模试错是指新质生产力企业基于原始创新而开展的多技术路线探索,此时市场竞争表现出高度动态性,领先企业极为容易被其他企业替代甚至淘汰。这表明,针对新质生产力大规模试错发展范式的需求,政府应当彻底转变通过“选择赢家”或大规模补贴来干预市场的传统思维,转而通过构建强化公平竞争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体制,培育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优质土壤,建立新型生产关系,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从而激励企业创新,促进企业竞争向创新竞争转变,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绿色发展、教育科技人才支撑等方面下好改革“先手棋”,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以市场引领、重视人才激励等为导向构建新型生产关系,不断破除生产关系制约生产力发展的藩篱,可以最大程度地激励企业进行突破性创新,充分激发市场自身的创新活力和风险分担功能,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保驾护航。
三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原则在于坚持因地制宜。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打好“特色牌”,走稳“务实路”。我国幅员辽阔,要保持定力,科学理性推动工作,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要防止重复建设、只有一种模式的“抄作业”。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实事求是,抓住主攻方向,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从而逐渐形成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正如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强调的,“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有所选择、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作为、真正取得实效。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要求四川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着力打造西部地区创新高地,尽快成为带动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四川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重要着力点,坚持创新是核心、产业是基础、绿色是本底,坚持因地制宜实践原则,紧扣四川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聚焦重点领域大胆探索实践,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四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智慧在于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科技是立党兴国之本,决定着民族兴衰和国家命运。习近平总书记以“智者见于未萌”的远见卓识,深刻揭示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全球性问题不断加剧等现实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准确把握全球发展态势,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居于2024年政府工作十大任务首位,强调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把新质生产力贯穿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系统变革的全过程,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新质生产力由于其独特的技术形态和产业形态,蕴含着国家完成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重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深远立意,是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国际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支撑。由于国内外环境发生急剧而深刻的变化,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权的现实需要。新科技、新产业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的时代机遇,紧紧抓住这个“牛鼻子”,“就可能实现‘弯道超车’”,而“失去这个机遇,南北鸿沟、发展失衡将进一步扩大”。中国企业努力转变“在领先国家已经探索出的成熟技术路线上参与生产性竞争”这一传统发展模式,对标国外领先企业的技术和管理,在新能源汽车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上获得了阶段性领先地位。如果我国产业升级方向能够实现从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这一转变,我们将赢得抢占发展制高点、掌握自身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历史机遇,推动中国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