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规划面临的发展环境、趋势及重大问题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中国宏观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统筹推进国家宏观战略的重要路径措施,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政治优势。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编制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至今已经编制实施了十四个五年规划(计划)。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历史逻辑中可以看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具有极强的发展阶段针对性、前瞻性、战略性与综合性,历次五年规划均是此一阶段中国发展改革全部过程的重要体现,是推动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是中国在重大发展问题上统一思想、形成广泛发展改革社会共识的重要体现。因此,中国各个时期的发展规划均是在深度研判国内外发展环境、趋势的基础上,以发展阶段的重大问题为导向进行的系统性、科学性、前瞻性规划编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十三五”“十四五”规划建议起草组的组长,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充分体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对中国经济短中长期的重大影响,充分体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对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的引领作用。但与此同时,“十五五”规划仍然面临着多方面的困难:一是规划体系协调不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其他规划衔接程度不高,实施过程监管不足,评估反馈和保障机制有待完善。二是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并存,国际经贸摩擦和贸易规则变化加剧了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三是产业结构优化压力较大,制造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有待增强。四是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升,核心技术自主性不足,高端人才和基础研究相对薄弱,科研成果转化效率有待提高。五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仍需提升,东西部之间、南北部之间发展差距明显。六是人口结构矛盾凸显,人口总量下降和老龄化程度加深,养老保障压力增大,公共服务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七是重点领域风险防控任务艰巨,房地产、地方债务、金融等领域风险防控压力较大。
基于此,“十五五”规划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及历次中央全会精神。从历史的实践经验、“十五五”规划的紧迫性与重要性出发,立足于国内国际相统筹,立足于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立足于政策战略与政策落地相统一,通过科学研判国内外发展环境、趋势、特征和主要问题,谋划“十五五”规划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发展目标。通过完善规划体系和政策协调机制,加力实施宏观经济增量政策,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区域协调和城乡融合发展,积极应对人口结构变化和推进重点领域防风险促改革等重点举措,因势利导对经济布局进行调整优化,为中国经济行稳致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重要战略保障。
(《北京社会科学》 2025年第7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