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校报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张慧芳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社会工作领域改革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强调要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推动新时代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者队伍。目前,四川省累计11.81万人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其中助理社会工作师10.08万人、社会工作师1.72万人、高级社会工作师25人。从总量和规模看,我省社会工作专业人员队伍建设成果显著;从服务领域和质量看,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在基层治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深刻认识基层社会治理中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是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关键环节,既关系到治理政策与目标的精准落实,又深刻影响基层群众美好生活的满意度。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有助于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基层社会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理念与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的思路相吻合,同时社会工作以人为本、案主中心的理念与党的“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高度契合。在基层治理实践中,一方面,社会工作者通过专业的服务帮助社会组织提高承接政府转移的公共服务的能力;另一方面,他们还可以通过长期、专业的服务提升城乡社区治理效能。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是实现社会治理专业化的重要基础。社会治理专业化必然要求治理队伍和人才专业化。基层社会的复杂性决定了要解决服务对象面临的问题,满足其需求不仅是简单的物质资助,更多的是帮助他们认知自身的社会主体性,避免其与社会疏离而产生社会失调。因此,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社会工作者需要为服务对象提供专业的指导及差异化的解决方案。同时,从新时代专业社会工作视角来看,社会工作不仅仅着眼于个体和家庭福祉等微观问题的解决,还服务于社会治理的整体目标,从而在宏观目标与微观需求之间构建起稳定的桥梁。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是“五社联动”机制发挥作用的核心要素。“五社联动”是以社区为核心平台,联动社会工作者、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和社区公益慈善资源的基层治理模式,“五社”虽功能不同,但作为整体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作为平台的社区和作为载体的社会组织以及作为辅助支持的社区志愿者和补充力量的社区慈善资源相比,作为支撑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是机制运转的核心要素,通过他们的工作,“五社联动”机制才能发挥作用。

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亟需重点关注的“两对关系”

当前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呈现高校培养、持证社会人员、社区转岗人员的三元供给结构,要进一步建设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聚焦服务群体需求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才能有效应对当下和未来的现实挑战。

一是行政化与专业化的关系。在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中,社区与政府各职能部门由理论上的“指导与协助”关系变成事实上的上下级关系,在人手不足的时候社会工作者难免顶替空缺岗位,“身兼多职”的状态使其专业角色未能得到充分体现,自身的专业化逐渐被行政化代替。当前,在减负赋能和资源支持的同时,如何一定程度上避免行政压力过载,是我们关注的核心问题。在基层服务实践中,社会工作者并没有直接与服务对象接链,更多扮演的是“调研参与者”和“服务协助者”的角色。其服务对象也普遍认为这些社会工作者和社区普通的行政人员并无不同。这样的运行逻辑与专业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目的脱节,如何使其逐渐回归社会工作本位,也是亟需关注的重点。

二是人才培养与职业实践之间的关系。社会工作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专业学科,它需要相关理论的指导,并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发展理论,以进一步指导社会服务实践的发展。社会工作教育与实践存在某种程度的脱节,未能很好地与行业发展趋势有效对接。首先,专业社会工作理论与本土社会服务实践之间的张力。学校教育以专业教育、理论模式为主,基层实践则主要表现为大量具体工作,同时还有强有力的行政支持系统,在此情境下,社会工作者职业的快速发展带来大量非专业替代效应以及本土化知识生产的不足。因此,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就需要进一步考量。其次,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工作本土化知识生产滞后于实践发展。民政工作者、群团工作者、街道社区工作者在实践工作中遇到诸多新问题无法用现有的社会工作理论作指导与参考,实务领域的快速推进,为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知识建构带来极大的挑战。最后,培养合格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价值导向也需要引起重视。特别是建立全社会范围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导向、回应弱势群体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在基层治理实践中,很多社会工作者离开专业岗位,除薪酬待遇、工作压力之外,关键原因在于找不到专业自我,感受不到专业价值。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推动下,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同时,在专业化水平提升、新活力新动能激发等方面,仍需不断探索。尤其要重点关注与处理好社会工作理论与本土实践、行政化与专业化之间的关系,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良好氛围,为加强和完善基层治理提供专业化人才支撑。

(作者单位:四川省委党校社会和文化教研部)


版面标题

  •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 2009 - 2025
  • 蜀ICP备100015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