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校报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在社会工作中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周珣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社会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中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推动新时代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与实现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之间内在统一、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为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开创社会工作新局面提供了根本遵循。新时代社会工作必须以人民为中心,践行党的群众路线,通过凝聚和服务群众实现社会治理效能的全面提升。

一、以群众路线的价值根脉滋养社会工作发展沃土

理解“群众路线”和“社会工作”这一关系的实质,必须深刻把握党的群众路线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与实践逻辑。群众路线绝非简单的口号或程序,而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建设与改革实践中形成的,集价值理念、领导方法和工作路线于一体的宝贵传统,其核心在于“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三个层次高度凝练成党与人民群众关系的本质,强调群众路线政策制定与执行的民主性与科学性。

新时代群众路线的核心在于紧扣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通过精细化、精准化的社会治理将理念转化为实效。社会工作是一门以科学方法助人的专业,强调以专业性、规范性与系统性提升社会福祉,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社会工作要在中国发挥实效,其价值理念必须融入本土的文化传统与制度环境。因此,社会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并非能依靠简单的“技术移植”,需扎根于本国治理情境,将群众路线作为其价值生成的根本源泉,通过其价值伦理与群众路线“为民”本质的深度融合,致力于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

群众路线与社会工作虽源于不同传统,但存在高度的目标一致性与方法互补性。群众路线强调政治引领与组织动员,注重宏观层面的政策落实与群众认同;社会工作则侧重微观层面的个体需求与心理社会干预,通过专业化服务增强群众获得感。二者的融合,本质上是将党的群众工作理念与社会工作的科学方法相结合:其一,群众路线为社会工作提供了政治方向和合法性基础,确保其服务不偏离“为人民谋幸福”的宗旨;其二,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能够弥补传统群众工作中可能存在的粗放化、形式化问题,提升服务的精准性与可持续性;其三,两者结合有助于构建“党—群”协同治理体系,通过资源整合与功能互补,增强基层社会的凝聚力和韧性。

二、将群众路线的核心理念转化为社会工作全过程实践

在“群众路线”和“社会工作”价值理念上高度认同的基础上,需要在具体操作中实现深度融合,使群众路线从一种根本遵循转化为可感知、可操作、可评估的实务行动。在实践层面,关键在于将群众路线“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要求,系统而深入地嵌入现代专业社会工作的全流程与多维度领域之中。最终,使社会工作在实践中真正扎根基层、贴近民心、回应关切,在服务群众、动员群众、赋能群众的具体行动中,彰显其专业效能与社会价值,构建起既有中国特色又具备专业水准的社会工作实践体系。

其一,社会工作的首要原则是坚持一切从人民群众利益出发。这一理念要求将人民置于社会工作的核心位置,将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会工作者应当主动深入实践一线,通过系统调研准确把握民众的真实需求和迫切诉求,确保政策制定和服务设计切实符合群众利益。在社会工作实践中,需通过入户走访、社区调研等方式精准识别群众需求,建立动态需求清单;针对民生难题如就业困难、家庭矛盾等,应整合政策资源与社会力量,提供个性化帮扶方案;同时注重人文关怀,通过心理疏导、社区互助等活动传递温暖,让群众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尊重与支持,最终实现民生福祉与情感认同的双重提升。

其二,社会工作的开展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这一主体力量。要深刻认识到群众不仅是服务的对象,更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也拥有解决自身问题的无限智慧和潜力。在社会工作实践中,应彻底转变传统的工作思路,打破专业壁垒,以平等协作的姿态和积极的方法与群众建立紧密关系。可运用数字化工具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如通过社区网格员系统采集民生数据,结合居民议事会、焦点小组等参与式调研方法,精准识别群众关心的养老、托幼、就业等核心诉求。在服务方案设计阶段,建立居民听证、专家论证和部门会商的协同机制,确保社区改造项目、社会服务计划切实符合群众利益。通过短视频解读和社区宣讲会等通俗化传播方式,推动政策落地实施,并建立居民满意度测评和动态调整机制,形成需求收集、方案设计、实施反馈的闭环管理。这种螺旋上升的工作模式,既确保了服务的精准性,又持续提升了社会治理效能。

其三,社会工作的最终检验标准在于是否真正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可。社会工作成效评估不仅要注重流程规范,还要逐步建立以服务对象满意度为核心的多维评价体系,将服务对象的满意程度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根本准则,始终聚焦群众最迫切、最关切的现实需求。在社会工作实践中,可通过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开展民生服务满意度调查,结合社区网格化管理系统中的居民建议数据、服务回访记录等,形成量化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建立居民议事、社区听证、线上评议等立体化监督机制,以民生痛点解决程度和群众获得感为衡量标准的评估方式,推动社会工作机构持续优化服务供给,确保各项服务真正契合群众需求,形成评估、反馈、改进的良性循环机制。

党的群众路线与社会工作实践相融合,是提升服务效能、促进专业发展的核心路径。这一路线为社会工作提供了根本的方法论指引和深厚的实践智慧,使其能够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鲜明的为民导向。通过扎根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社会工作不仅能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更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模式。只有坚定不移地贯彻群众路线,才能使社会工作在服务民生、创新治理、巩固执政根基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最终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作者单位:四川省委党校社会和文化教研部)


版面标题

  •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 2009 - 2025
  • 蜀ICP备100015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