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坚如磐 铁心跟党走——半截皮带的长征记忆
这片沼泽,就是当年红军长征穿越过,被称为陆地“死亡之海”的日干乔大沼泽。9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在这片土地上,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奏响了不畏艰险、视死如归的慷慨悲歌,书写了“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的壮烈诗篇。他们饥寒交迫却不断奋进,他们几经挫折却坚守信念,他们历经苦难却淬火成钢,用顽强的意志挑战了人类生存极限,创造了亘古未有的人间奇迹。为纪念在此牺牲的红军战士,1960年,周恩来总理亲自题名“红军长征走过的大草原”,红原县由此成为因红军长征而得名的县。
1936年7月底,红二、红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后,分左、中、右三路纵队穿越草地,北出陕甘。左路纵队一部从阿坝出发经红原渡过蜿蜒西流的嘎曲河,踏上了征服日干乔的艰难历程。日干乔面积约16万公顷,河沟交错、泥潭密布,被称为“生命禁区”,是红军长征途中穿越的最大沼泽地。草地气候恶劣多变,年平均气温在摄氏零度以下,时而烈日炎炎、时而狂风暴雨、时而冰雹骤下。这对一路征战、饥寒交迫的红军而言,无疑是严峻的生死考验。在此行军,稍有不慎就会隐入泥潭,被永远吞没。
进入草地之前,各部队就开展了筹粮等准备工作。但阿坝涉藏地区地处土壤贫瘠、地形复杂的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交界区,物产不丰,要长期为数万大军提供给养困难重重。许多部队远未达到筹粮要求,就不得不一边行军、一边靠吃野菜、草根、树皮充饥。有的野菜、野草有毒,吃了轻则呕吐泻肚,重则中毒死亡。于是,红军专门成立了一个试吃小组,全部由共产党员组成,将无毒的野菜放在路旁,告诉大家可食。没有能吃的野菜,就将身上的皮带、皮鞋,甚至皮毛坎肩、马鞍子脱下来煮着吃,饥饿和疾病时刻威胁着每个红军战士的生命。
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这是红四方面军31军93师274团8连和兄弟部队第三次穿越草地,与前两次一样,他们遇到的最大难题还是饥饿。刚来到大草甸子,部队就断粮了......起初,大家还能挖野菜、吃草根。后来,连野菜、草根也没了,吃什么呢?战士们只好从自己身上搜罗可以充饥的东西:先是皮枪带,然后是钉在鞋底上的皮撑,最后大家想到了自己的皮带,就煮皮带吃。当时,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牛皮腰带三尺长,草地荒原好干粮。开水煮来别有味,野火烧熟分外香。一段用来煮野菜,一段用来熬鲜汤。有汤有菜花样多,留下一段战友尝。”就是这一小截一小截的皮带,救活了许多红军战士的生命。
这支队伍里,有一位年仅14岁的小战士,名叫周广才。有一次,部队刚刚扎下营来,班长就对周广才说:“周广才,班里其他战士的皮带都煮完了,今天煮你的。”一听到这话,周广才的眼泪刷一下就流了下来,纵有万般不舍,也只能含泪将皮带交给了战友。班长拍着他的肩膀说:“我知道,你今年才14岁,是个红小鬼,这条皮带是你第一次上战场杀敌缴获的第一件战利品,你舍不得,其实我也舍不得啊。”班长拿着他的皮带慢慢地切起来,一刀、两刀、三刀......当皮带第一个眼儿那一截被吃完后,他再也忍不住,大声哭喊道:“不,班长,您别切了!”“我不饿,同志们也别吃了,我们把它留下来当做纪念,带它去见毛主席。”他哭着向战友们恳求道。
最终,大家忍着饥饿,把这吃剩下的半截皮带留了下来。1936 年,周广才随红四方面军到达陕北,为了缅怀牺牲的战友,他用铁筷子在皮带背面烫上了“长征记”三个字,并用红绸子包裹起来。1975年,他将珍藏了几十年的半截皮带捐献给了国家。
今天,在重庆原第13集团军军史馆里,我们还能看见,周广才当年保留下来的半截皮带(复制品),皮带一端曾被割断又重新磨出了尖头,仿佛在诉说着它与长征的种种记忆。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原第13集团军视察时,曾在半截皮带前驻足良久,他饱含深情地说:“红军战士宁肯忍饥挨饿,也要将半截皮带留下来,带着它去见毛主席。这就是信仰的力量,这就是铁心跟党走的生动写照。”他在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曾讲,红军过草地时,伙夫同志一起床,不问今天有没有米煮饭,却先问向南走还是向北走。邓毛毛有一次问他的父亲邓小平:“长征中你都干了些什么工作?”老人用四川话坚定地说:“跟到走。”可见,坚定方向、坚定信仰,才能永不迷航。
历史不曾忘却,记忆定将永存。时代在变,精神的内核不会褪色;时空在转,基因的传承不会中断。半截皮带上镌刻的红色记忆、长征精神,将激励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不畏艰险、砥砺前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作者单位:四川长征干部学院阿坝雪山草地分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