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文化底蕴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城市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人民幸福的重要空间。近日公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加快城市发展方式转型、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和工作遵循。《意见》明确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提出要“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大力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到2030年,我国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要取得重要进展,“文化魅力充分彰显”是城市高质量发展需要达成的重要目标。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必须推动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利用传承,丰富城市精神文化生活,以繁荣的城市文化彰显城市品质,以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
推动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利用传承
一是正确处理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利用传承的关系。《意见》强调,要加强对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保护,完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必定厚植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之中。背叛历史、割断文脉,不仅会使现代城市建设失去历史根基,还会使城市建设失去文化特色。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以敬畏历史、敬畏文化的心态,着力推动文物古迹、古老建筑、名城名镇、历史街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非遗民俗等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构建大保护格局。让人们能够通过城市承载的历史信息,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在推进城市建设时,要注重将特色文化符号和元素融入城市整体形象设计,突出历史风韵在现代城市的创造性呈现,打造城市文化品牌。要着力下一番“绣花”功夫,进行精细化“微改造”,保存城市的历史和文脉,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在城市建设中融为一体。
二是正确处理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坚持城市建设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坚持与发展同等重要,是相辅相成的“双赢”关系。城市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记忆,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因此,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应加大城市保护、文化保护、古建筑保护的力度,从而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三是正确处理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历史人文资源是城市发展旅游的基础,一旦被破坏,城市的旅游经济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把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同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统一起来,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丰富城市精神文化生活
一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作为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和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是国家的重要稳定器,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丰富城市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以共同价值追求凝聚人心、汇聚民力。要着力推动形成与现代化人民城市相适应的思想观念、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塑造彰显文化底蕴和独特气质的城市精神。要着力在全社会培育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实践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通过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培育全社会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不断提升城市形象,让城市更有文化、更有内涵,更有城市吸引力、影响力和凝聚力。
二要创新拓展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通过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通过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实现以文化人更好聚人心、暖民心、强信心,充分激发广大干部群众改革创新、振兴发展的激情和斗志。在城市文化建设中,要根据实际需要完善城市文化设施。注重激活历史文化资源,让静态的历史文化资源“动”起来、“活”起来、“火”起来,创造性地开发既融合历史文化又符合现代审美和需求的家居、饮食、娱乐、教育的新业态,实现历史文化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创新拓展城市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需要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创造实实在在的载体,寓教于乐,入耳入脑,深入人心,潜移默化。要提高文化原创力、推出更多精品力作,提升文化产品的品质质量、审美趣味和精神境界,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要优化城市文化产品供给。首先要充分认识文化发展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具有一致性。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与产业属性是一致的,占领市场与占领阵地是一致的,文化产品的先进性与实现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是一致的。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不断繁荣发展城市文化,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丰富更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切实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具体来讲,可以通过创新动漫、影视、数字艺术、创意设计等业态,推动文化与旅游、科技、体育等融合发展。文化业态的创新需要高新技术的支持。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为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提供了无限可能。比如,人们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海量历史文化数据进行智能化分析、关联性搜索,从而更有效地利用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再如,运用新媒体传播技术,能够增强历史文化的知识性、趣味性、时尚性,让历史典故、民俗礼仪、传统道德规范等更为人们喜闻乐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成为城市文化繁荣发展的深厚滋养,不断通过激活历史文化来丰富城市精神文化生活。
(《成都日报》 2025年9月1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