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AI·基层·自我:党校青年教师的备课“四维”
在新时代的发展脉搏与干部教育培训的深层需求同频共振下,党校讲台对课程质量的期待已攀升至全新高度。站在讲台前的青年教师们,左手握着理论传承的使命,右手擎着创新突破的期待,却常陷入相同的备课困境:理论功底需淬炼、实践阅历尚单薄、特色课程易流于形式、创新探索难抵核心痛点。如何破局成为关键。答案不在亦步亦趋的模仿,而在构建专属的备课坐标系——以理论深度为根基,借AI视野开天窗,汲基层实践为活水,融自身特质成利器,最终指向学员的真实获得。这四维交织的备课逻辑,正是党校青年教师从“能上课”到“上好课”的关键跃迁之路。
第一维:深研理论——扎实教师本领
党校课堂的灵魂,始终是理论的彻底性。对于党校青年教师来说,从学校汲取的专业知识要如何转化为可感可知,易于接受的认知地图,就成了备课所要面临的首道关卡。
深化,而非浅读:备课,并不是简单地把理论文章、新闻文件中的语句照搬,而是厘清理论源流与发展逻辑,加以自己的领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内在学识,继而更好输出。例如讲“中国式现代化”,需追溯从“四个现代化”到“五位一体”的嬗变,揭示其与西方现代化的本质分野,而不是简单叙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内容。
追问,方得透彻:备好一门党课需得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只有深刻把握课程的必要性,结合实际需求,提出经验启示,才能使得理论不再是文字的排练组合,才能在追问中靠近课程内核。如:为什么强调“高质量发展是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需剖析其背后的人口规模、资源约束、安全诉求三重现实逻辑。从追问中,夯实自身理论基础。
提升,逻辑通透:对于刚踏入党校的青年教师,备课总是易于急求急成,从而导致“概念速记”,忽视了理论间的咬合关系。因此,备课时务必梳理课程逻辑关系,明白:核心命题为根,政策部署为枝,实践案例为叶。只有这样,才能把理论“吃烂嚼透”,才能在面对学员可能提出的疑问时有底气地回应“这政策到底解决什么真问题”。
第二维:创新助力——AI赋能“破壁”
当经验储备尚显单薄,AI恰是年轻教师的“外置智库”。利用AI,可增加课程逻辑性,丰富课程内容,但工具的价值,还需用对方向。
从“信息筛”到“思维镜”:当AI逐渐发展成熟,其功能已延伸至学术领域。然而在备课时,青年教师要避免将AI降格为资料搜索引擎,学会以AI弥补课程不足,强化思维体系。如尝试输入:“从社会治理角度,分析某市老旧小区改造中的矛盾优先级”,AI生成的冲突图谱,也许会暴露自身思维盲区,避免思维固化。
警惕“技术依赖”:与传统知识输出相比,AI的帮助更“便捷省事”,但AI无法替代对理论的咀嚼,过分依赖容易导致部分青年教师丧失主观能动性。因此必须谨记AI是辅助工具,无法替代教师位置。如某教师用AI生成“共同富裕案例库”后,发现其罗列的北欧模式与中国路径存在本质差异,遂主动补课政治经济学比较——AI的价值,帮助我们追问“为什么不同”。
第三维:扎根基层——案例“活水”滋养
脱离基层现状、城市发展的课堂如同无木之根,作为经验相对欠缺的青年教师,需将所在地区的城市发展作为“露天教案库”,把抽象命题转化为可触摸的实践,在工作实践中以身边案例助力党课的进一步优化。
找准“痛点解剖点”:无论是党性教育课、理论讲授课还是履职能力提高课,其所传达的经验价值都需落地在每一位党员干部的工作生活之中,落地在国家、城市、基层的发展之中。因此,在备课时,大家需要关注本地区的发展现状,当地政策的制定实施,从具体痛点切入,理论才有穿透力。
挖掘“本土方法论”:同一个党课主题,往往由于党校教师所处的环境不同,讲授方法、重点、内容也会具有当地特色,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学会加入当地案例,挖掘本土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如讲“营商环境优化”,不是堆砌深圳、杭州案例,而是解析本地实践的成败细节,这才是学员最渴求的“行动参考”。
拒绝“案例搬运工”:一门课程,可以支撑的案例不止一二,然而如何选择适合的案例,需要深入思考。案例的价值在于启思,而不仅仅是呼应其观点,如在备课反腐倡廉主题时,大部分教师首先想到的是利用腐败分子的现实例子,但如果选择能够让人记忆犹新的例子,往往就能为课程增光添彩。案例在于有特点,在于灵活,在于足以让学员反思追问,能让学员在辨析中理解“数字背后的逻辑”,方显教学深度。
第四维:激活优势——“我”为独特资源
青年教师备课“短板”的背后,恰藏着不可替代的“长板”,其关键就在于将自身特质转化为教学语言,明白课程是以“我”为发散点,辐射至学员的吸收接纳之中。
把“数字基因”变互动引擎:在传统课堂模式的背后,特色课程的开发引人关注。青年教师在特色课程的思考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其思维更加活跃,创新意识更强,如沙盘推演,互动演绎等模式成功搭建老师和学员的沟通桥梁,用游戏化、戏剧化等形式激活相对枯燥的课程。
向老教师“精准取经”:尽管青年教师思维活跃,但实践经验不足,因此向老教师学习授课技巧就尤为关键。如何学习?不是照搬其讲授模式,而是提炼精髓。很多青年教师习惯找中央党校或本地区优秀老师的课程进行模仿、学习,但往往忽视了自己的特性才是一门课程的关键,找准自己的优势特长,结合老教师经验,在不断磨炼中锻造属于自己的精品党课。
备课的终极检验,是学员离场时的“思想背包”是否充盈。理论是锚,AI是桨,基层是海,教师是舵手——而学员,才是决定航向的风。青年教师的成长,始于对四维的清醒认知,成为将每一堂课转化为与学员共同求解时代命题的“思维练兵场”。 (作者单位分别系攀枝花市委党校、米易县委党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