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社区矫正社工服务促进柔性治理
今年7月,四川省委社会工作部等13部门联合印发《分领域发展专业社工服务工作方案》,提出“力争到2030年,全省社工人员队伍持续壮大,专业社工服务广泛覆盖,社工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适应新时代四川社会工作发展需要”。方案将社区矫正社工服务列入十个重点领域,明确其内容为“主要开展教育矫正、入矫管理、解矫管理等服务”,可见其重要性。
一、社区矫正及其核心价值
所谓社区矫正是指将符合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部门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和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社区矫正对象主要是犯罪时主观恶性不大、犯罪后果不严重的轻刑犯,非重大恶性犯罪、主观悔改、不会再犯罪的罪犯和监外执行时没有能力危害社会的罪犯。
社区矫正的核心价值在于对这些并不敌视社会、被改造好成功回归社会可能性很大的罪错人员,打破“一放了之”的粗放式安置与“一惩到底”的简单化惩戒,“修复性司法”理念为指引,保留其与家庭、社会的联结,对其实现精准化、个性化帮扶。社区矫正实践,不仅关乎个体命运的重塑,更折射出我国社会治理从“刚性管控”向“柔性修复”转型的深层逻辑。
二、社区矫正社工服务的必要性
社区矫正的执行方式意味着社区矫正工作从业者既要监督矫正对象遵守法律法规,防止其再犯罪,也要帮助其解决就业、生活、心理等现实难题,消除回归社会的障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的规定,国家鼓励、支持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力量依法参与社区矫正工作。当前,社工群体正越来越多地承担起这种“监督”与“帮扶”的双重职责,提供社区矫正社工服务,以专业力量搭建起“惩戒”与“回归”之间的桥梁,为社区矫正对象撑开一张兼具约束性与包容性的支持网络。
三、社区矫正社工服务的专业性
个别化矫正是现行《社区矫正法》确定的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原则和基本方法,也是一种现代的先进矫正理念。在确保刑罚执行规范性的前提下,对每个矫正对象有针对性地制定矫正方案实施矫正措施成为必须,不能“一方治百病”。由此,社区矫正社工服务必须全面覆盖、长效链接、专业精准地推进。
(一)具体的社区矫正社工服务在实践中呈现出“全链条、多维度”的特点。矫正对象入矫第一天,“一人一档”的精准评估就会启动,社工通过访谈、心理测评、家庭走访等方式,全面掌握其犯罪类型、社会关系、心理状态与现实需求,制定个性化矫正方案;在司法行政机关指导下开展日常监管和信息化核查;借助小组工作、个案辅导等专业方法,帮助矫正对象修复家庭关系、纠正认知偏差。社区矫正社工服务的专业性要求从业社工必须兼具法律素养、社会工作专业能力与人文关怀。
(二)就业帮扶是社区矫正社工服务的关键一环。现实中,社区矫正对象普遍面临各种歧视,就业歧视对他们的负面影响最大,一旦陷入“无业—贫困—再犯罪”的恶性循环,回归社会的目的就无法实现。对此,社区矫正社工服务一方面是用好或争取职业技能培训,根据矫正对象的年龄、学历、能力素质等情况,帮助其掌握一技之长;另一方面是联系人社部门、企业的资源搭建“就业绿色通道”,筛选对犯罪记录限制较少的岗位。社区矫正社工服务还应包括“跟踪帮扶”,在矫正对象入职后,与企业沟通协调,协助矫正对象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同时给予心理支持,增强其就业稳定性。
(三)心理矫正是社区矫正社工服务的重要内容。相当比例的社区矫正对象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自卑、焦虑、偏执,这些心理问题既可能成为再犯罪的诱因,也是其回归社会的障碍。专业的心理干预,能够帮助矫正对象直面当前的处境,正确认识刑法制裁对自己的惩戒以及宽容,一定程度缓解负罪感和焦虑情绪,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重塑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例如,通过开展情绪管理训练,帮助矫正对象识别情绪触发点,掌握冷静处理问题的方法;组织心理健康讲座、团体辅导等活动,营造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矫正对象融入社区等等。
(四)“社会关系修复”是社区矫正社工服务的重要使命。社区矫正对象曾经的犯罪行为不仅破坏了法律秩序,也损害了受害者权益和社会信任。“社会关系修复”服务,是在尊重双方意愿的前提下,搭建沟通平台,帮助矫正对象向受害人真诚道歉、赔偿损失,并协助受害人缓解心理创伤。若能获得受害人发自内心的谅解,双方通过真诚和解实现“双向修复”,矫正对象就能迈出被接纳的最关键一步,同时受害者得以释怀,社会矛盾得以化解。此外,社区矫正社工服务还注重组织矫正对象参与社区公益服务,让他们重新获得社会认可,重建社会关系网络,为回归社会奠定基础。
社区矫正社工服务引入社会工作专业力量,整合多方资源,形成对社区矫正对象的多元支持体系,有助于降低行政成本提高矫正效率,更重要的是,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将“惩罚”与“教育”“帮扶”结合,最大限度地激发矫正对象的改造动力。伴随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区矫正社工服务必将朝着更专业化、精细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为构建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和谐社会贡献更大力量。
(作者单位:四川省委党校社会和文化教研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