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全面推进美丽四川建设
《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第一卷,收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文稿79篇,系统反映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内涵、科学体系和原创性贡献,深刻回答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深刻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意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推动生态文明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成果。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揭示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战略意义,进一步提升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正是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实现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由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的重大转变。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实践,为美丽中国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准确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内涵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2018年5月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明确提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并对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必须遵循的六项重要原则。《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提出从“八个坚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纲要》进一步将“八个坚持”拓展为“十个坚持”。这“十个坚持”系统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构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容,深刻阐明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历史依据、基本原则、核心理念、宗旨要求、战略路径、系统观念、制度保障、社会力量和全球倡议。其一,“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深刻阐明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生态文明建设既是重大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社会和政治问题。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必须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其二,“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深刻阐明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依据。纵观人类发展史,那些违背自然规律、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带来的后果往往触目惊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其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深刻阐明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我们要高度重视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格局。其四,“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深刻阐明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而是辩证统一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蕴含着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深刻道理,带来了“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创新思路。其五,“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深刻阐明生态文明建设的宗旨要求。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民生福祉的重大社会问题,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让老百姓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绿色发展带来的生态效益。其六,“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深刻革命”深刻阐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传统的发展方式已经难以持续,必须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其七,“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深刻阐明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观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要用系统论的思想方法看问题,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实施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的生态文明建设。其八,“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深刻阐明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制度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其九,“坚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深刻阐明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没有哪个人是旁观者、局外人、批评家,谁也不能只说不做、置身事外。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充分发动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其十,“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深刻阐明生态文明建设的全球倡议。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然而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全球性生态危机,本质上是超越国界、民族的系统性挑战,必须通过全球协作共同应对。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发出“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的倡议,主张加快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
立足省情积极探索美丽四川建设的实践路径
四川地处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的关键位置,肩负着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探索绿色低碳发展新路径的重大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省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高度重视,明确要求在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上持续发力,把生态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做好,谱写美丽中国四川篇章。《美丽四川建设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明确要求,以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为统领,以推进绿色低碳经济发展为支撑,扎实有序推进美丽四川建设。近年来,四川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推进美丽四川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然而,四川产业结构高耗能、高排放特征依然突出,生态环境保护的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还没有根本缓解,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还不稳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美丽四川建设的关键阶段,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五个重大关系,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四川智慧和实践样本。
以污染防治为切入口,持续提升四川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是美丽四川建设的基础工程。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大气、水、土壤及固废污染治理,开展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推动污染防治攻坚战向纵深发展。
以绿色低碳转型为核心,厚植高质量发展底色。绿色低碳发展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之策。应依托四川的清洁能源优势,优化能源结构,促进水风光氢天然气多能互补发展,推动能源利用绿色化、高效化转型,打造绿色能源高地。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推进钢铁、化工等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产业集群,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建立和完善生态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与保护的全过程价值实现机制。
以生态系统保护修复为根基,提升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是美丽四川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应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全面提升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高质量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若尔盖国家公园,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积极推进长江、黄河岸线防护林体系和沿江绿色生态廊道建设,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和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工程,推进大熊猫、川金丝猴等重要物种栖息地和生态廊道建设。
以城乡融合为载体,打造宜居宜业美丽家园。美丽四川建设需统筹城乡发展,协同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和美丽城市建设。四川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统筹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和人居环境整治,加快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要因地制宜推进美丽城市建设,以成都都市圈为核心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川南、川东北地区打造山水城相融的区域一体化城市群,攀西地区建设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
以组合拳为抓手,健全美丽四川建设保障体系。美丽四川建设需要协同高效的保障体系。四川要统筹各领域资源,汇聚各方面力量,打好法治、市场、科技、政策组合拳,构建协同高效的保障体系。完善生态环境领域地方性法规和标准,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健全纪检监察监督与行政监督贯通机制,以“长牙齿”的硬措施守住生态安全底线。创新绿色金融支持政策,探索区域性环保建设项目金融支持模式,引导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加大投入力度。强化科技赋能,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创新中心和数字化治理体系建设。开展美丽四川全民行动,培育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形成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
(作者系四川省委党校科技与生态文明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