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层沃土中践行党校初心使命
2024年5月,省委组织部和省委党校开始实施“党校师资互派提能计划”。从中山大学博士毕业的我,入职省委省直机关党校不久,决定积极响应学校号召,主动申请赴朱德故里仪陇县委党校进行为期一年的挂职锻炼,担任县委党校科研部副主任。近一年时光里,我牢记“为党育才、为党献策”的党校初心使命,以“扎根基层、服务教研、推动创新”为宗旨,在课题研究、课程开发、基层调研中求真务实,磨砺本领。
首先,扎根基层践初心,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
初到仪陇,面对基层党校工作的特殊性,我迅速转变角色,以全局思维服务地方发展需求。一是创新科研机制,激发团队活力。通过参与制定《科研工作计划》,建立“课题引领、课程筑基、调研赋能”教研咨一体化路径,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通过创新“导师+团队”课题申报模式,指导教师申报国家级课题1项、省级课题2项、市厅级课题19项(12项获立项),实现历史性突破。二是搭建沟通桥梁,深化校际合作。发挥好原单位和下派单位的桥梁纽带作用,协助引入省委省直机关党校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做好原单位对下派单位的4项帮扶课题和2项师资提能课题的申报、立项、结项工作。三是深耕课程开发,打造特色品牌。致力推进微课、专题课、现场教学课三类课程“百花齐放”,带领同事们开发微党课10余门,其中,《做张思德一样的时代楷模》获校级微党课比赛“一等奖”。聚焦实践需求,开发现场教学课5门,将基层治理经验转化为鲜活教材。帮助5个教研组打磨专题课6门,提出针对性改进建议多条。
其次,创新实干显担当,在攻坚克难中履职尽责。
面对基层党校“重实践轻理论”的痛点,我坚持创新思维破解难题,推动教研转型。一是调研破题,精准施策。一年里,我累计赴南充高坪区、仪陇10余个乡镇、科局调研,聚焦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医疗改革等民生领域,帮助教师将调研所获进课堂、进党委政府决策。二是服务群众,践行宗旨。积极参与“百姓大舞台”等基层群众活动,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解读政策,搭建干群连心桥。如在南充高坪区调研时,我同老师们一道,以“从冲突到共识:解码江陵坝村‘三治融合’矛盾调解密码——基层治理案例访谈式教学”为题,开发了一堂生动具体的现场教学课,切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再次,淬炼作风强信念,在基层实践中成长成才。
在基层党校近一年的历练,让我在思想、能力和作风上实现了三重提升,获得了一笔宝贵的财富。思想淬炼上,我从“坐而论道”到“起而行之”,深刻体悟了党校教师为党献策的责任担当。大量的基层调研让我认识到基层存在“政策落地难”“医疗改革困境”等现实问题,促使我在理论研究外更加关注基层实际,让我深刻意识到党校的教研工作必须坚持“接天线”与“接地气”并重。能力提升上,我掌握了全链条教研方法,提升了团队协作能力。在多次调研、学习、听课、教学的过程中,我对党校的教研规律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基本掌握了“调研—分析—转化”的全链条方法。此外,在和不同的教研团队、领导、学员的交流合作过程中,进一步提升了我和团队协作能力。情怀涵养上,我在走村入户中厚植了为民服务底色,将实事求是内化为行动自觉。实地调研,尤其是在走村入户的过程中,我对人民群众的实际诉求有了更多的了解,为我今后的教研工作植入了民众视角和为民情怀。例如,金城镇梭坡村支书带领村干部治理百余亩撂荒地就生动践行了乡村振兴战略,行政审批局“最多跑一次”改革闪耀着党“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时代光辉。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我深知,下派锻炼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回到单位后,我将带着基层的“泥土芬芳”与“实践智慧”,在理论研究中更注重问题导向,在教学授课中更突出案例教学,努力成为“知行合一”的党校人,为新时代党的干部教育事业贡献更大力量。
(作者单位:四川省委省直机关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