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论长征精神:照亮新时代征程的永恒火炬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毛泽东作为长征的亲历者和重要领导者,以深邃的历史洞察力和卓越的理论概括力,对长征所孕育的伟大精神进行了深刻的论述。这些论述,不仅在当时激励了红军的斗志,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毛泽东亲身经历了长征的千难万险,对红军在长征中所展现出的那种不惧牺牲、不畏艰难的英雄气概有着最深切的体会。1935年10月,中央红军抵达甘肃通渭,在全军排以上干部会议上,毛泽东即席诵出《七律·长征》。首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七字,以磅礴的气势展现了红军面对长征中的艰险所表现出的钢铁意志和无畏品格;“万水千山只等闲”则进一步升华,将千难万险视若等闲,凸显了红军将士藐视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豪迈气魄与革命乐观主义。
长征的胜利,不仅是军事上的奇迹,也是思想路线的伟大转折。毛泽东作为长征的亲历者和遵义会议的核心引领者,深刻认识到“左”倾教条主义给党和红军带来的惨痛教训。在反思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时,毛泽东明确指出:“马克思和列宁都曾说过,他们的理论仅仅是行动的指南,是指导方向的,不能当作教条。”当时党内部分领导者严重忽视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盲目照搬照抄苏联经验,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导致红军在错误的指挥下遭受重大损失,被迫进行战略转移。这段惨痛经历,让全党深刻认识到实事求是的重要性。
在革命战争时期,长征精神以“不怕牺牲”为显著特征,这是由当时武装斗争的残酷现实所决定的。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创造性地将长征精神的内核与新的历史任务相结合,着重强调其“艰苦奋斗、攻坚克难”的时代意蕴,赋予其新的生命力。
面对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遇到的各种困难,毛泽东总是用长征这一光辉典范来激励全党全国人民。1957年1月,他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指出:“我们现在遇到的困难不算很大,有什么了不起呀!比起万里长征,爬雪山过草地,总要好一点吧”,长征途中千方百计客服困难,“只要想尽一切办法,困难是可以解决的。”这种将现实困难置于长征的宏大历史坐标中进行对比的方式,是对长征精神内核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毛泽东通过这种对比,清晰地传递出这样的信念:长征时期红军在物质条件匮乏、自然环境恶劣、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依靠艰苦奋斗的精神,战胜了看似不可逾越的困难。相比之下,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困难虽然存在,但客观条件已发生根本性变化。既然过去在艰难的条件下能创造奇迹,那么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只要发扬长征时期的艰苦奋斗精神,就一定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障碍。这种阐释,将革命战争年代的英雄气概,转化为和平建设时期激励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强大精神动力,激励着亿万人民为建设繁荣富强的新中国而不懈奋斗。
长征的胜利,不仅在于战胜了外部敌人和自然险阻,更在于我们党开始真正独立自主地掌握自己的命运。毛泽东深刻总结了这一历史性转变,明确了独立自主、开拓创新的重要性。
1963年9月,毛泽东在与印度尼西亚共产党代表团谈话中谈到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问题时指出:“中国人不懂中国情况,这怎么行?真正懂得独立自主是从遵义会议开始的。”这一论断具有深刻的历史内涵。长征初期,尤其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时党内过度依赖共产国际和外籍军事顾问的“拄拐杖”思想,未能独立自主地根据中国国情制定战略策略,使红军陷入了被动的危险局面,导致革命遭受重大挫折。
立足历史经验,毛泽东指出:“主观主义与宗派主义错误给予党与革命的损失异常之大。”面对过往的失败,他强调:“万里长征教育了我们”,其中关键的一点就是:要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问题。遵义会议的重大意义在于,它标志着我们党开始摆脱教条主义的束缚,开启独立自主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新纪元。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我们党依靠自身的智慧和力量,独立自主、创造性地解决了长征途中面临的一系列生死攸关的问题,最终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正如毛泽东所言:“红军完成了这么伟大的长征”,赢得了世界的赞誉。长征的成功,雄辩地证明了独立自主、开拓创新是克敌制胜、创造奇迹的关键。毛泽东对长征精神的这一阐释深刻表明: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不能照搬照抄别国模式。
毛泽东对长征精神的经典阐释,深刻揭示了长征精神的丰富内涵。这些精神财富,不仅在革命战争时期激励着中华儿女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奋斗,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同样发挥着强大的精神引领作用。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当赓续伟大长征精神,并以其为指引,直面风险挑战,锐意开拓创新,矢志攻坚克难,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使长征精神焕发新的时代光芒。
(作者系四川省委党校中共党史专业2024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