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校报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领导干部如何更好履行经济责任

省审计厅党组书记、厅长 朱大兴

领导干部身处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肩负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历史重任,如何有效履行经济责任、防范风险、促进发展,是必须直面和高度重视的课题。审计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其中经济责任审计更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监督形式,是审计监督和干部管理监督相结合的重要制度设计,对于促进领导干部规范履职行权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正确认识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外延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基本内涵。经济责任审计是审计委员会办公室、审计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人员任职期间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督、鉴证和评价的行为。其对象是领导干部,落脚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情况,重在通过检查党和国家重大经济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落实情况,确保党中央令行禁止;通过科学评价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激励和引导领导干部履职尽责、担当作为;通过揭示领导干部履职中存在的问题,推进问责问效,规范权力运行,促进领导干部依法用权、秉公用权、廉洁用权;通过发现和揭示经济社会运行中的体制性障碍、制度性缺陷以及各类风险隐患,促进健全制度、加强管理、堵塞漏洞、防控风险。审计结果作为领导干部考核、任免、奖惩的重要参考。

(二)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范围。《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作出了明确界定。概括起来,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既要在贯彻落实上下功夫,坚决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经济方针政策、决策部署;又要履行职责谋发展,通过制定发展规划、实施重大经济决策等,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既要在强化管理上做文章,科学高效管理、分配和使用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又要防控风险用实劲,坚持底线思维,确保不出现重大系统性风险,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同时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领导干部个人也应当严格遵守廉洁从政(从业)相关规定。

(三)经济责任的审计评价和责任界定。审计后,审计机关将依据党内法规、法律法规、政策规定,有关发展规划、年度计划和责任制考核目标、行业标准、行业统计数据等,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作出审计评价。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领导干部职责分工,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综合考虑相关问题的历史背景、决策过程、性质、后果和领导干部实际所起的作用等实质性情况,相对统一定责尺度,界定其应当承担直接责任或是领导责任。

二、准确把握四川经济责任审计的探索实践

四川审计始终把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作为重要职责,从政治大局和战略全局的高度谋划,从重点领域、重要岗位、关键少数着手,坚持党政同责、同责同审,2014年以来,先后完成两轮省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规划实施,并在全国率先制定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重点风险提示清单及配套案例,以党内法规形式出台《四川省地方重大经济事项决策规定(试行)》,联合省委组织部拍摄制作《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学习教育片》,提请省委审计委员会印发《关于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工作措施》,在加强干部管理监督、促进权力规范运行、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当前,又提请省委审计委员会审议并印发2024-2028年省本级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规划,开启了新一轮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实践中,四川审计聚焦政策执行、风险防控等方面不断加大监督力度,审计发现各级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总体较好,但仍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风险,应当警惕并予以改进。

(一)政策执行方面。要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国家重大战略、重大改革任务、重大决策部署等作为履职重要内容,统筹当前与长远、经济与民生、发展与安全,防止经济、民生或事业发展目标任务不按要求完成、突破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红线、新增耕地“非农化”“非粮化”、虚增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果等问题出现,杜绝拖欠民营中小企业账款、逾期保证金长期未清退等加重企业负担问题发生。

(二)风险防控方面。要正确认识经济发展面临多重压力,重视发展速度,关注发展质量,推动化解存量风险,防止出现新的经济社会风险。财政领域,严防违规新增隐性债务、向平台公司转嫁政府支出责任、虚假化解隐性债务,严控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廉政风险。企业领域,严查粉饰经营业绩、违规开展虚假贸易等问题,严把境外经营投资项目决策论证、审批保全、监督管理、绩效评价等关口。金融领域,严肃处置非法集资、非法金融交易等“金融乱象”,督促引导地方金融组织聚焦主责主业、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三)重大经济事项决策方面。要推动决策制度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并执行到位。进一步明晰决策范围,解决决策制度中普遍存在的内容不细化、标准不明确问题,既防止重大经济事项未经集体决策,又避免事无巨细均报经会议决策。进一步明确决策主体,解决决策主体权限不明、议事与决策功能混淆等问题,推动集体和个人职责分工细化明确,党委和政府决策权限有序衔接,协调机构议事与党委政府决策有效区分。进一步规范决策程序,解决决策程序未建立、不遵守等问题,确保决策符合法规、流程符合要求、执行符合标准。进一步提高决策水平,解决政策法规掌握不够、法纪意识树立不牢等问题,防止决策不当或违规决策。

(四)监督管理方面。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所辖地区、所属行业、所在部门的监督管理。市县党政方面,聚焦重点领域问题,加强对招商引资、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管理、生态建设等方面监管。省直部门方面,坚持综合治理、系统建设,及时纠正专项资金“重争取、轻管理”、内部控制“重本级、轻下属”等问题。省属高校方面,紧盯校企改革“纠偏”、联合办学“纠治”、收入管理“纠正”、问题整改“纠错”,推动办学治校敢管敢严、真管真严、长管长严。省属国企方面,完善制度机制、强化源头治理,有效化解投资管理失位风险,着力解决工程管理缺位问题。

(五)党风廉政建设方面。要贯彻严的主基调,带头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督促执行廉洁从政各项规定。一方面保持警觉,高度重视违反财经纪律的易发多发、屡禁不止问题,坚决防止虚增虚列、私存私放、坐收坐支、乱发滥发等情况出现,严格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另一方面始终警觉,在招标投标、项目验收、资金支付等关键环节不利用职权进行干预,在经商办企业、兼职兼酬、企业交往等敏感领域管住自己、管住身边人,在公务出行、公车配备、办公用房配备等细微处不逾矩、不越线。

三、规范履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对策建议

(一)牢固树立底线思维。主观上坚持出于公心、为了发展,不违背改革的大原则、大方向,客观上把握好政策和法纪界线,坚持底线思维,增强风险意识,重视风险的警示标识和阻断机制,对法纪始终保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和敬畏,将政策明确制止的、法纪严格禁止的作为底线坚守。坚持重大经济事项必须充分调查研究、先论证后决策,避免项目失败造成巨额损失;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必须严格执行风险评估、投资人审查等必要程序,避免潜在风险隐患;签订重大经济合同必须坚持审慎原则,避免因权利义务关系设定不清晰带来纠纷、诉讼。

(二)高度重视治理规范。自觉将履行经济责任的一切行为完全置于制度的“笼子”里,把规范治理和制度建设作为重要抓手,切实聚焦突出问题的易发多发领域,举一反三、治本清源,完善机制、强化内控,全面规范权力运行和职责履行,防止各种违纪违法问题发生。同时,正确看待当前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关键时期存在的原有制度规定与形势发展需要不完全适应的情况,持续健全完善涉及权力运行制约、重大风险防范的基础规范和基本规则,推动尽快形成新的制度规定、制度体系。

(三)严格把控决策关口。更好发挥正确决策“发动机”“推进器”作用,确保贯彻落实重大政策措施合规高效。要严格办事程序,应当集体决策的,不能以领导同志签批代替;应当党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决策的,不能以专题会、碰头会等代替。要充分调研论证,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上马、重大招商引资项目签约、对外重大投资决策等,扎实做好征求意见、可研环评、报批执行等工作,切忌盲目决策、拍脑袋决策。要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对重大决策失误、违规决策等造成重大损失或风险的,按规定追究相关决策人的责任。

(四)用好整改纠偏机制。在审计整改上动真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建立健全审计查出问题整改长效机制的部署,对照省委、省政府定期研究推动审计整改工作的要求,同心协力、同向发力,以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务实的作风,高标准、高效率、高质量完成审计整改任务,推动各地各单位不断提高法纪意识、健全规章制度,自觉抵御主客观因素导致的违纪违规行为,通过不断改进“小缺陷”、及时纠正“小毛病”,避免工作失误恶化成严重的违法违纪,实现保护国家资财、保护领导干部的目的。


版面标题

  •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 2009 - 2023
  • 蜀ICP备100015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