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旅为媒 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国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五个共同”的重要论述总结了我国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历史经验,为推进新时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实践遵循。四川民族地区大多地处高原高山,优美的自然风光、独特的气候环境、厚重的历史人文,长年吸引外部人员观光旅游,这种形态已成为新时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方式。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要准确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内涵,发挥民族地区文旅平台作用,以文旅为媒讲好“五个共同”四川故事,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一、准确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基本内涵
我国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实现民族融合的一个历史过程。民族交往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不同民族的个人、组织、群体之间的相互来往和互动,其主体是有主观能动力的个人、组织或群体,形式是主体之间往来和互动的外化表象,内容主要是因主体互动而承载的物质和服务的交换与合作等,比如相互之间的商品买卖、劳动雇用、服务提供等。民族交往的内容少、领域窄、层次低、影响小,主要是各民族之间因生存所需产生的社会性交往,是物理空间起基础性作用的交往。民族交流指各民族通过相互往来,在进行物质和服务的交换与合作的基础上,发展为包括文字、习俗、信仰等精神层面的交流与传播,比如通过信件、书籍交流信息和感情等,逐步实现民族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关系的全面交流。既包括物质层面的交流,也包括精神层面的交流,是内容更多、领域更宽、形式更广、层次更高的民族交流,是包含物理空间和精神空间在内的多维空间交流。民族交融指经过长期的物质和精神层面的交往交流,不同民族的特征日渐趋同、边界日益模糊、关联逐渐紧密,不断产生和增强共同性与一致性,逐步建立起共同的价值取向、精神家园和心灵归宿,进而对共同组成的新族群有了情感认同和身份归属,最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的过程。民族交融既立足于、又超越了物质空间和精神空间层面的民族交流,属于更高层次的心理空间层面的民族交融。
改革开放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各民族互嵌式社会格局不断加深,民族共同性和一致性不断增强,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认知和情感认同不断加强,使得我国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多由自在向自觉自主转变。而随着科技进步,“社交媒介化”使得一些人际交流由面对面变为“键对键”,信息传播由人际交互变为人机交互,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再完全依赖于传统的载体和方式。这使三者之间的层次和界限日渐模糊,表现出层次感弱化、整体性增强的特征。尽管如此,三者仍然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缺一不可。
二、注重发挥民族地区文化旅游媒介作用
把握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特点规律,发挥其对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积极作用。吸引更多的外部人员进入民族地区交往互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首先是在物理空间层面交往互动。就此意义而言,进入民族地区的外部人员越多,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就越多。相比其他行业,民族地区旅游对外部人员的吸引力优势明显。要大力发展民族地区旅游业,吸引更多外部人员进入民族地区,使各族人民在密切交往中增进认知、促进认同。带动外部人员进入更加广阔的民族地区交往互动。以凉山、甘孜、阿坝为主的四川民族地区,地处大凉山腹地和川西北高原,历史上长期处于环境封闭、经济社会落后状态,与外界往来很少,个别地区甚至被视为“秘境”。要坚持全覆盖打造旅游产业,为更多“秘境”搭起交往互动的桥梁,使外部人员进入更加广阔的民族地区活动。推动外部人员与民族地区在更多领域交往互动。民族融合的前提是各民族形成生活互嵌、经济共生、文化共融的和谐共生社会格局。针对旅游业关联度高、涉及面广、辐射力强、带动性大的特性,以旅为媒推动外界与民族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法治、社会生活等各领域多维度交往互动,加快形成互嵌式社会格局。促进外部人员与少数民族更多地面对面交往互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一般由初始的物理空间层面交往互动,上升为精神和心理层面的交流交融。无论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方式如何变化,都无法取代人与人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基础性作用。要通过有形有效的旅游实践方式,促进外部人员与民族地区群众更多地面对面交流互动,通过体验式沉浸式的交流互动,在精神上心灵上产生长久而深远的影响。
三、以文旅为媒讲好“五个共同”四川故事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牢固树立以“五个共同”为基础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是推进新时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手段。要把握文化旅游业的媒介特性,充分利用博物馆、陈列馆、历史遗址、实景演艺等平台,讲好“五个共同”四川故事,以大历史观深化对“五个共同”的认识,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讲好各民族共同开拓中华民族辽阔疆域的四川故事。讲清楚共同开发建设四川的故事。四川的每一个民族历史上都积极参与西南地区开发建设,用汗水和智慧共同开辟巴山蜀水锦绣河山,支持和参加“三线建设”、抗击“5·12”汶川特大地震、参与灾后重建等。讲清楚共同抵御外敌入侵的故事。抗战时期,四川各民族或捐资捐物,或投军参战,懋功(小金)县回、汉、藏族成立献金委员会募捐抗日,羌、汉群众组织“代耕队”为抗战将士家属耕种土地,彝、回、汉族5000民众参建西昌小庙机场等。
讲好各民族共同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四川故事。讲清楚一部厚重的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各民族都把国家统一作为最高价值追求,四川各民族自不例外。自秦设立蜀郡和巴郡,四川就纳入中央政权统治。即使刘备建立短暂的蜀汉政权,也把实现天下一统作为立国之本。汉、唐、宋时期,四川更是中央政权重要的军事堡垒和经济支柱。明、清时期中央政权在西南改土归流,强化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治理。
讲好各民族共同书写辉煌的中国历史的四川故事。讲清楚中国历史是各民族携手并肩、共同创造的结果,各民族共同创造、共同维护的中国历史,离不开四川各民族的参与和贡献。四川各民族在长期实践中书写了辉煌历史,以三星堆文明为代表的古蜀文明,蚕丛、鱼凫的故事,“扬一益二”的美誉,世界第一张纸币“交子”的故事,古蜀道和“茶马古道”对千年民族交融的见证,都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讲好各民族共同创造灿烂的中华文化的四川故事。讲清楚璀璨夺目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凝结着各民族的集体智慧与创新成果,四川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巴蜀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定情歌、格萨尔史诗等民族文化绚丽多姿,彝族火把节、广元女儿节等习俗延续至今,羌族刺绣是重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更是四川各民族共同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瑰宝,展现了各民族文化的相融相通。
讲好各民族共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的四川故事。讲清楚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伟大民族精神,集中反映了各族人民在抵御外侮、防止分裂、维护统一的进程中,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的优良品质。朱德与格达活佛的生死之交,刘伯承与小叶丹的歃血为盟,留下不朽民族佳话。“5·12”汶川特大地震、“4·20”芦山强烈地震,各族人民与灾区群众心手相牵,奏响民族团结进步的深情赞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道路上,凉山彝族同胞实现从深度贫困到全面小康的历史巨变,更是写就了中国脱贫史上“一步跨千年”的凉山篇章。
(作者系四川省委党校第7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研修班学员,现任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二级巡视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