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校报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熊茜 钟青青

城乡关系是国家发展进程中最基础最重要的一对关系,反映着国家现代化的内在逻辑与路径选择。中国式现代既有各国现代化的普遍共性,更蕴含着植根国情的中国特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要坚持和贯彻党的全面领导,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助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人口规模巨大:城乡融合发展的现实需求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禀赋条件是推进现代化的初始条件。中国独特的禀赋条件集中表现在人口规模上。中国是名副其实的人口大国。世界银行公开中国人口的数据调查,显示中国人口总数从1960年的6.67亿增至2021年的14.12亿,虽然占世界人口的比重从22.00%降至17.90%,但截至2021年,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共78.37亿人,中国人口规模超过世界人口总数的1/6。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发展的优势所在,也是对中国式现代化“量”和“质”的挑战。

农村人口规模巨大决定了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2021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农村人口数为50978.8万人,占总人口的36.11%。此外,作为人口大国和农业大国,中国依然面临着人多地少的现实窘境。2020年全球人均耕地面积为0.18公顷,而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08公顷,成为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从兼具总人口规模和农村人口规模举世罕见的禀赋条件出发,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着史无前例的艰巨性、复杂性,必须以稳妥的方式久久为功、持续推进,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一方面要坚守住耕地红线,推动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守住中国式现代化的粮食安全底线。另一方面要统筹城市和农村,畅通城乡人口、土地、资金等要素的双向流动渠道,增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主体活力。

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目标

实现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统一,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城乡融合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中国式现代化要实现的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从古代“天下大同”到今天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公平分配是人民群众一直以来的期待。今天,实现共同富裕成为现实可能,其中的关键挑战在于当前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均衡,城市与农村居民的收入差异依然显著。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确保城乡资源的自由流动、高效配置,不仅符合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同时也是激励城乡居民共同创造社会财富,实现城乡同步发展、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必要条件。在人与物的关系上,中国式现代化要实现的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一方面,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农村作为传统文明的发源地,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深厚文化支撑。另一方面,由于城乡发展失衡,导致资源向城市的单向流动,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面,农村迫切需要的教育、文化、科技、信息等存在明显不足,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亟须解决的重大任务。由此,要求城乡文化融合发展,将乡村文化“送去”城市,将城市文化“引来”农村,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式现代化要实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环境不是发展必须付出的牺牲,而应成为永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构成人民多样化需要不可缺少的部分。农村应该是良好生态环境的主阵地,但在发展过程中,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和环境污染的转嫁,导致城乡之间形成“生态剪刀差”,成为建设宜居和美现代化乡村亟待整治的问题。要求推动城乡生态融合发展,塑造良好人居环境,深入挖掘乡村生态环境“绿”转“金”的多元价值,打牢中国式现代化的绿色底色。

全面深化改革:城乡融合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驱动力

全面深化改革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所在。党的历届三中全会均承担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谋划定调的历史使命,而全面深化改革则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制度保障和动力源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其划时代的意义,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宏伟篇章,深刻重塑了中国的社会面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划时代的新阶段,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全党务必自觉将改革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一以贯之全面深化改革。四十多年的改革实践为党积淀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贯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系统观念等原则,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重要遵循。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将城乡差距显著的二元经济结构转变为城乡经济一元结构是实现经济社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主题,对未来5年的改革任务作出系统部署,其中就强调了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第一,树立统筹发展理念。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涉及工业与农业、城镇与乡村的有机联系,要在大盘中统一考虑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形成彼此之间的联动改革。第二,着力实现全面融合。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城镇要繁荣,乡村也要全面振兴。城乡融合发展不仅是城镇与乡村功能的互补、产业的梯度分布,还包括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融合,要求城乡一体规划、一体建设、一体管护。第三,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双向流动。实现城乡全面融合,畅通要素流动是重中之重。城乡权利存在差异是造成城乡差距的重要原因所在,要求城乡之间要素按照市场法则平等交换,实现高效配置,从而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不仅是实现全面现代化的关键环节,也是构建和谐共生社会的重要基石。城乡融合发展的实现,必须以城乡体制机制的深度融合为根本保障。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推进体制机制完善,先立后破,逐步消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激发农村发展活力,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持续动力,确保中国式现代化沿着正确的方向稳步前进。

(作者分别为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省委党校2022级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业硕士研究生)


版面标题

  •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 2009 - 2023
  • 蜀ICP备100015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