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校报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六个必须坚持”对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创新的方法论指引

◇ 蔡牡丹

党的二十大报告创造性地提出“六个必须坚持”,不仅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哲学高度淬炼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精华,也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历史发展的规律性把握,增强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创新的方法论自觉。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创新的价值标准,也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创新的人民性。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要求话语体系的创新,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主体力量,不仅要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中吸取智慧力量,也要充分吸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表达,激发人民群众发挥历史主动的首创精神。话语作为一种特定的叙事方式,具有鲜明的主体意识和价值立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纵深发展,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创新必须是为人民立言、为人民代言,为改变人民命运的创新、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寻找党的话语体系创新的生活灵感和不竭动力。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创新,只有“为人民说话”,服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凝聚起共同奋斗的力量,才能够发挥话语促进实践变革、改变现存的作用。

“必须坚持自信自立”,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创新的力量来源,也为中国式现代化各个领域的话语创新提供了方法遵循。

“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启迪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创新需要处理好“向后看”和“向内看”的辩证关系。“向后看”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创新,要尊重历史传统,不断从五千多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话语养分,运用具有天然亲和力的民族语言来传播和阐释党的理论,厚植话语体系创新的自信与底气。中华文明具有独特的气质和精神内涵,是中华民族历经千年不懈奋斗所升华出来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伦理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其话语体系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为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创新提供了深厚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向内看”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创新要以中国为中心,立足自身,倾听人民的呼声,增强话语创新的民族性和人民性。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创新的事业格局,既要坚持科学的批判精神,不断增强创新主体的内在自觉性,又要坚持自信自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话语体系创新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同非马克思主义的交流、同反马克思主义的交锋的过程。由此需要发挥马克思主义在话语体系创新中的主导性,推动建构中国自主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

“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对于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创新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的飞跃不是体现在词句的标新立异上,也不是体现在逻辑的自洽自证上,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回答实践问题、引领实践发展上。这启示我们,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创新要以问题为导向,以推动实践创新、解决实践难题为立足点和落脚点。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创新立足“两个大局”,遵循“两个结合”理路,创造了包含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以及中国式现代化“六观”在内的理论体系。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创新善于挖掘最能表达人民诉求和体现时代要求的话语元素,注重话语内容的现实指向性与问题回应性,在实践上深刻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心声和盼望,获得了人民群众的强烈认同。面向未来,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创新,必须以“中国问题”为导向、以“我们正在做的事”为现实基础,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和时代的发展变化推进话语表达方式的转变与创新。只有科学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创新才能够保持持久旺盛的生命力。

“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创新具有历史继承性和时代创造性,需要处理好历史与现实、继承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守正创新,不是传统文化所说的“返本开新”,也不是熊彼特所说的“断裂式创新”。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创新,既有传承性又有发展性,并非是对已有话语的抛弃,也绝非所有话语都是新的,有一些话语在新的时代条件和新的语境下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关键的是话语所表达的内容和思想,必须坚守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和价值原则的传承。“守正就是坚守真理、坚守正道。”一言以蔽之,话语体系创新要做到守中国共产党领导之正、守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之正、守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之正、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正。离开守正的创新,必将会使话语体系创新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创新本质上则是在把握时代主题和时代特征基础上,创造引领时代的思想理论。所以,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创新,不能停留于对现存守旧势力的维护,需要以变化发展的心态和眼光,创造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话语体系。

“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创新是综合因素的历史结果,要求不断推进话语体系创新的整合性。

系统观念在“六个必须坚持”方法论体系中基于内核和精髓的地位,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理论精髓和思维方式。从“必须坚持系统观念”这一方法论出发,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创新是党的各项事业综合发展的结果和全面创新的结晶,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创新标志着党的实践事业推进到一个新的深度和广度,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创新实现了从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新时代形成的“中国式现代化”,遵循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中的“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的范式变革和叙事创新。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实现了对社会主义一般性话语同中国特色自主性话语和现代化话语的整合创新。立足民族复兴和放眼世界百年变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创新,必须树立系统观念,扎扎实实地带领人民推进各项事业,避免陷入“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形而上学思维陷阱之中,从党和人民事业的全貌来捕捉话语体系创新的关键与重点。

“必须坚持胸怀天下”,意味着在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创新中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和世界性。

必须坚持胸怀天下的方法论自觉,要求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创新既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学习和吸纳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沿着马克思主义指引的人类解放和世界大同的道路推进党的话语体系创新。一方面,开拓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创新事业必须敞开民族的胸襟,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中国与世界的辩证统一性,不断以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另一方面,还要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在国际舆论战中,积极发出中国的声音和主张,让中国的价值观、发展理念和文化特色在国际社会上得到更多的理解和认可,增强中国在国际话语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的过程,也是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创新的过程。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六个必须坚持”是哲学自觉和方法论自觉的必由之路,也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创新的方法论意义。由此开辟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创新的新境界、新思路,必须增强“六个必须坚持”的方法论自觉。


(作者系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


版面标题

  •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 2009 - 2025
  • 蜀ICP备100015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