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度”看四川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深入学习贯彻2025年全国两会精神
春日的北京生机盎然,两会的声音响彻神州。在京参会的四川代表、委员们,成为一扇扇面向全国打开的窗口,传递着八千多万天府人民的心声,展露出四川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大省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应有更大的担当。”从“委员通道”上的坦诚应答到开放团组活动的热情邀约,从科技创新蓝图到民生实事清单,四川以经济大省的担当,勾勒出一幅高质量发展与民生福祉同频共振的生动图景。
开放自信的热度:从“委员通道”到“开放日”的四川表达
“诚挚邀请大家来成都街头走一走看一看”“我们期待更多有志之士来到四川”——在两会开放团组活动中,四川代表们以这样的热情邀约,让外界感受到这片土地的蓬勃脉动。这种热度,既源于“哪吒”等文化IP带来的“流量潮”,更植根于四川过去一年的发展、改革的“坚实度”。2024年全省GDP突破6.4万亿元,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纵深推进,西部科学城产出重大科技成果,文旅融合激活消费新场景。从9个试点区域集成授权赋能改革成效显著,到支持成都高质量发展的专题部署,四川正以“刀刃向内”的勇气破解体制机制障碍。四川代表团在两会期间展现的透明度与互动性,恰是其进一步推动发展、深化改革决心的缩影。开放自信,不仅是一种姿态,更是一种发展方法论。
科技创新的力度:成渝科创中心背后的国家使命
“加快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是川渝代表团第五次联合提交的核心建议,也是四川作为经济大省“挑大梁”的战略支点。从西部科学城超瞬态实验装置等“国之重器”落地,到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先行先试,四川正以“蛇蜕皮”般的勇气推进科技创新:既保留传统产业优势的“主体力量”,又剥离低效产能的“旧皮”,在产业升级中实现“新生”。这种创新力度,在具体实践中转化为“硬核”成果:绵阳新增22个国省级创新平台,宜宾向数字经济与新能源“双轮驱动”转型,德阳启动中国装备科技城建设。四川的科技创新,正从“跟跑”转向“并跑”,在氢能、人工智能等新赛道上蓄势待发。科技创新的背后,既是重生的勇气,更是对使命的担当。
民生关怀的温度:“一老一小”背后的治理哲学
在马尔康市养护院,格西王姆代表用“守护小时候的自己”诠释养老服务的真谛;在成都街头巷尾,“15分钟托育圈”让年轻父母不再焦虑。这些细节,折射出四川“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的治理理念。“投资于人”的民生逻辑,在四川具象化为一系列精准施策:未来三年阿坝州将投入5000多万元提质“一老一小”服务,成都持续推进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全省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持续上调。这种温度,既体现在“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的普惠政策中,也彰显于“不搞表面文章,多看后院角落”的务实作风里。民生关怀,一枝一叶总关情,一老一小见初心。
城乡融合的深度:发展战略引领下的多维实践
四川在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就确定了“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当杨建德委员提出乡村公路“宽度不够、等级过低”,李为民委员建议“人工智能助力基层医院服务能力提升”,刘永好委员思考“让年轻人愿意到农村去”,他们抓住的是城乡融合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反映的是四川城乡融合发展全面铺开的崭新局面。从“三星堆+火锅”的文化IP跨界,到318国道“最美景观大道”的业态升级,四川正将“安逸”的生活美学转化为发展动能。从攀枝花农村创富共同体打造、农村集体经济联村经营,到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医联体建设,横跨在城乡之间的一道道鸿沟正在被消灭。城乡融合,不仅是发展的深度,更是文明的高度。
法治护航的精度:优化营商环境的辩证解法
全国两会是民主的盛会,也是推进法治建设的重要平台。面对企业账款拖欠顽疾,王树江代表提出分级分类信用惩戒机制,既保持法律刚性,又给予纠错空间。这种“刚柔并济”的法治智慧,在名山区法院的实践中已见成效:通过帮助茶企追回工程款、送法进企业等举措,让“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从口号变为现实。四川的法治创新不止于此。成都知识产权法庭跨区域管辖、川渝自贸区司法协同机制探索、四川民营企业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白皮书发布……这些举措共同织就一张“有温度的法网”,让市场主体既感受到规则的公平,又体会到司法的温情。法治护航,只有敢于革新、创新,才能换来信心、安心、放心。
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与“十五五”启程的交汇点,四川在全国两会上的表现,既延续着“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基因,又展现出“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治理智慧。从科技创新高地的攀登到民生微末之处的用心,从双城记的宏大叙事到街头巷尾的烟火气息,四川正以“致广大”的眼界与“尽精微”的匠心,书写经济大省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