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校报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的内在逻辑

刘安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新时代家风建设提升到治国理政的新高度,使家风建设的重要性得到广泛认同。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新的时代特点,站在党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家风的现代转换以及新时代家风建设的相关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论述、新观点、新要求,是对“新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家风、如何弘扬新时代家风”这一建设性问题的有力回答。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重要论述的内涵丰富而深刻,其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有其内在逻辑。2016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了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的几点希望。习近平总书记从家庭建设在治国理政中的基础地位出发,以家庭的基础地位和重要功能为立论依据,深刻阐述了家教的基本内容,强调了家风建设的重要性,构建了“家庭、家教、家风”三位一体的家风建设体系,为其家风建设论述提供了内在的逻辑支撑。

一、家庭为“基”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重要论述既有完整而系统的逻辑结构,又有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层次。在“家庭、家教、家风”三位一体的家风建设论述体系中,家庭是家风建设的基石,这主要由家庭在社会发展和国家运转中的基础地位和功能定位所决定。

一是家庭的基础地位决定了家庭是家风建设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明确指出家庭在社会中的基础性地位。其一,家庭是社会结构的基本组成单位,“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绝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家庭之中。” 新的技术、观念、生活方式的出现也许会冲击和改变未来人们的家庭结构和家庭生活模式,但并不会动摇由血缘纽带和亲情关系所维持的家庭存在的本质,因此,家庭始终是维系人们社会生活的基本组成单位。其二,家庭是人们心灵的根本皈依。“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无论人们身处何方、境况如何,其内心始终为亲情所牵、为家庭所绊,家庭在人们心中的根本性地位无可动摇。

二是家庭无可代替的基本功能决定了家庭是新时代家风建设的基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所强调的“家庭的生活依托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不可替代”。 其一,生活功能。家庭是人们进行社会生活的重要依托,无论是衣食住行、传宗接代等物质生活,还是情感交流等精神需求,都必须以家庭为依托才能得以实现。其二,教化功能。家庭是每个个体成为“社会人”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的教育好坏和父母的素养高低直接决定了“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因此,家庭在个体进行“社会人”角色转换的过程中,在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的问题上起到了基础性的决定作用。

家庭在社会、国家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和其无可代替的重要功能决定了家庭是习近平新时代家风建设论述中的逻辑起点和立论依据,深刻认识并发挥好家庭的基本定位与社会效能是领悟习近平新时代家风建设论述精髓、稳固落实家风建设的重要基点。

二、家教为“用”

“体”与“用”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体”指内在本质,“用”指外在表现,“用”是“体”的发挥运用,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功显。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重要论述中,家风与家教正是这样的“体”“用”关系。如果说家风是家庭的精神内核,那么家教便是精神内核的具体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指出“希望大家注重家教”,所谓家教,即家庭教育、家庭教养。家庭教育的内容是家庭精神内核的具体体现,“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挥利用好家庭教育对人的引导作用。一是要强化思想品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成功的家庭教育不仅要教孩子学知识,更要教孩子学做人。品德问题无小事,家长应当把如何做人摆在家庭教育的首要位置,将品德教育渗透进与孩子相处的一言一行中。习近平总书记以自身为例,讲述了母亲齐心如何以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画荻教子等故事教育幼时的自己,并对品德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作为父母和家长,应该把美好的道德观念从小就传递给孩子,引导他们有做人的气节和骨气,帮助他们形成美好心灵,促使他们健康成长,长大后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 家庭是孩子接受品德教育的第一所学校,品德教育必须从小抓起、从细节抓起、从实处抓起,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家庭教育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二是要在家庭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传统美德、提高精神境界、引领文明风尚。一方面,家庭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为国家和社会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因此家庭教育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政治要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要“引导家庭成员特别是下一代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华民族”,家庭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基础,把家庭成员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是家庭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另一方面,家庭教育的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要求有相通之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提出对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要求,即“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本就是良好家风的精神内核,更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家庭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更加生活化、常态化,更容易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人们发自内心遵守的行为规范。

三、家风为“体”

“体”是事物内部最根本、本质的东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重要论述,顾名思义是以建设“好家风”为根本追求的。家风既是家庭的风尚,代表着一个家庭精神层面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同时又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家庭风气好坏便可窥见社会风貌如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因此,牢牢抓好家风建设,是形成风清气正的社会风尚的基础和根本,是习近平新时代家风建设论述体系的核心和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从治国理政的高度强调了家风建设的重要意义,并对家风建设的相关社会问题展开了精辟论述。一是强调了家风的重要作用。家风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家道兴盛,还关系到社会和谐,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一方面,家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家庭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对家庭成员的健康成长乃至整个家族的兴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家风是社会风气的基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形成必须落脚到以个体家庭风气的建设为对象,坚持守正笃实、久久为功。二是强调要弘扬优秀传统家风和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家风。“诸葛亮诫子格言、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都是在倡导一种家风”,这种家风便是传统家风。传统家风以儒家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其核心观念,以“仁义礼智信”五德为其价值取向,以《颜氏家训》《郑氏家训》《朱子家训》《曾国藩家书》等为代表的家教、家学、家训为其具体传承方式。传统家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是先人留给我们的智慧宝库,应当充分利用、传承发扬。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都高度重视家风”,指出了弘扬老一辈革命家优良红色家风的重要性。革命先辈们在长期的革命建设与改革实践中所培育的优良红色家风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其崇高而坚定的理想信念、不谋私利的廉洁精神、知行合一的以身示范,时时刻刻激励并警醒着所有共产党人,不仅有利于锻造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党风政风,还对引领风清气正的社风国风具有重要作用。三是着重阐述了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重要论述内涵丰富而深刻,既有总体要求,也有重点抓手,而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则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着重从三个方面指出了领导干部的家风问题:其一,“家风败坏往往是领导干部走向严重违纪违法的重要原因”;其二,“领导干部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其三,“领导干部的家风,不仅关系自己的家庭,而且关系党风政风”。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也对广大党员干部提出了抓好家风建设的具体要求:一方面,党员领导干部要严格要求自己,“打铁还需自身硬”。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对广大党员干部提出了要求,“要做到廉以修身、廉以持家”,广大党员干部必须从自身做起,只有自己行得正、走得直,才能做子女们的表率。另一方面,党员领导干部要“教育督促亲属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走正道”。习近平总书记告诫领导干部对子女的管教要比一般家庭更“严”一些,以免子女因为父母的职务产生优越感,要经常教育督促子女“树立遵纪守法、艰苦朴素、自食其力的良好观念”。


(作者单位:四川省委党校党史教研部)


版面标题

  •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 2009 - 2023
  • 蜀ICP备100015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