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典中汲取改革智慧
新闻摘要:近日,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主办的第一届青年教师基本文献研读论坛在成都举办。本次论坛以“马克思主义基本文献中的改革智慧”为主题,来自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及四川省委党校的专家学者作主旨发言,从多维视角解码马克思主义基本文献中的改革智慧。全省党校系统青年教师共100余人齐聚一堂,围绕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中的理论精髓与当代改革实践展开深入研讨。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三研究部原主任、编审 姜淑萍
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重要特征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第一,改革开放始终紧密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展开和深化。1982年,邓小平明确提出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走自己的道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始终紧密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展开,沿着正确的轨道向前推,并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第二,改革开放始终坚定不移地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我们不断探索和把握内在规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党的基本思想方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与时俱进地在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上展现了高度的时代自觉、实践自觉和问题意识,赋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新的时代内涵。
第三,改革开放始终坚持渐进方式稳步推进。摸着石头过河,以点带面,先试点再推开,稳步推进不断深化。这是对改革方法论的形象比喻,既符合中国国情、富有中国智慧,又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改革开放的历程正是按照摸着石头过河的思路和办法,经历了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从局部到整体的过程。进入新时代,改革面临的是更多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徐斌
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唯物史观意蕴
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是理解改革逻辑的核心。我国改革开放正是基于“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唯物史观原理展开的。以农村改革为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通过调整经营方式,在生产力要素未变的情况下释放出巨大活力,验证了生产关系变革对生产力的解放作用。
从邓小平提出“三个有利于”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握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新时代改革既要延续“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实践智慧,更要推进共同富裕,使改革成果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根据恩格斯提出的“历史合力论”基本原理,改革的动力机制本质上源于不同社会主体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协同作用。这既需要党的顶层设计,也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邓小平曾明确表示“家庭承包制的发明权属于农民”,印证了群众史观的根本立场。当前,全面深化改革更需坚持人民至上,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置于世界历史维度分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创新发展。中国通过改革开放不仅实现自身发展,更以大国担当为全球治理贡献智慧,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生命力。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师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与现代科技:AI与大数据对宏观经济不平等的影响
从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和党的思想上看,现代科技尤其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在宏观经济中体现出不平等性。
首先,不平等性主题是当前宏观经济学中的分配问题。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必然导致“财富积累与贫困积累的两极化”,这一分析为理解经济不平等的制度根源提供了科学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献认为,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使资本家掌握了财富,工人阶级只能出卖劳动力,这将导致贫富分化。剩余价值的剥削意味着工人创造的财富被资本家占有,工资的增长速度会受到影响。由于工资低于劳动价值,在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收益的增加往往会快于劳动收入的增长。这种现象进一步加剧了不平等性。
其次,技术剥削与剩余价值的扩大。AI能够替代大量的脑力和体力劳动,提高工人生产率。由于我们刚才提到的机制存在,工资难以相应增长。资本家由于占有更多剩余价值,因此使得他们更加具有优势。劳动力的议价能力不足,导致财富更加集中。
再次,数据资本主义与垄断,加深大数据赋予科技系统在市场的控制力。这样可以增加谈判势力,使少数公司掌握生产资料,形成新的垄断阶层。数据价值得到了资本家的更多支持,而用户和劳动者可能难以得到公平回报。
最后是社会分工与阶级的固化。AI技术加速迭代可能加剧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分化:一方面,中低技能劳动者面临自动化替代导致的失业风险攀升;另一方面,高技能岗位因技术赋能产生增值效应。这种技术红利分配失衡将促使社会财富与机会资源加速向掌握技术资本的精英阶层聚集,最终可能引发社会阶层固化与共同体意识弱化的系统性风险。
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副校长(副院长)、教授 裴泽庆
源泉、历史与情感:我们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中寻找什么
马克思主义理论犹如一座宝库,而经典文献则是其中熠熠生辉的珍珠。研读经典并非易事,却意义重大,它是与经典作家跨越时空的思想对话,是思维与思想实践的过程,可归纳为 “三寻”:寻魂、寻根、寻亲。
首先是“寻魂”,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蕴含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内在逻辑,明确其历史使命、先进性、世界观、奋斗纲领和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跳出历史周期律的战略性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为我们提供了治国理政的源头智慧。
“寻根”是追溯历史文化根源,马克思主义经典是历史的产物与载体,反映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程。毛泽东曾说十月革命送来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研读经典能让我们把握历史规律,汲取历史智慧,树立正确的历史思维。
“寻亲”则是寻找情感血脉,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体现了人民群众的立场与情感。经典作家们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党与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党员干部做到“心中四有”,学习经典能让我们带着对党、群众、领袖的认同,坚定信仰、信念与信心。
从《共产党宣言》中,我们能探寻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使命、性质、特点等内在逻辑,为党在新时代的发展提供重要指引。同时,通过研读列宁的著作,可明晰党员遵循的建党原则以及党自我革命、自我超越的理论渊源。经典文献承载着历史文化,是历史的产物与载体。毛泽东等党的领导人在不同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的研读与运用,充分展现了从经典中把握历史逻辑、汲取经验智慧的重要性。这些经典能激发我们的历史思考,培养历史眼光。
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等的论述,深刻体现了政党与阶级、群众、领袖间的紧密关系,让我们看到经典中的情感与立场。研读经典需带着对党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从而树立起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
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教授 李翔宇
遵循规律促改革 顺应民心谋发展
在理论依据层面,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共同构成了一个宏大的理论宝库,为社会主义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内涵和强大的实践指导作用,源于其对客观规律的精准把握和对真理的坚定坚守。
在逻辑构建方面,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根基在于其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及剩余价值规律的深刻洞察,这些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真理体系的基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通过坚持真理、运用规律,在实践中创造了诸多卓越成就。
在观点表述上,全面深化改革需紧密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核心主题,深刻领会其内涵,既要遵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又要凸显中国特色。同时,改革应顺应民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使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在深化改革过程中,要妥善处理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以推动改革不断深入,实现新的辉煌成就。
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社会与文化教研部教授 肖尧中
马克思的社会观:从“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说起
马克思主义社会观强调“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意味着,我们每个人的身份和存在方式,都是由我们所处的各种社会关系塑造的。这些社会关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维度,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生活的基础。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关系往往具有强制性和异化性。人们在这样的社会关系中,主体性常常受到压抑。
马克思认为,通过社会变革,特别是调整生产关系,可以解放人的主体性,使人能够自由而全面地发展。社会建设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建设,更重要的是社会关系的重塑和人的主体性的解放。这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社会结构、意识和工作方式,为每个人提供更自由、更平等的发展空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正是在逐步解放每个人在时代洪流下的生产关系等局限,努力让社会关系更加自由、自主、智慧,从而构建起人的主体性。
研究马克思主义社会观,需要回归经典文本,结合时代背景深入理解其内涵,并不断反思和探索其在当代的适用性和发展路径。这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化,也是对当代社会建设实践的有力指导。
微感言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徐斌:
今天在四川省委党校参加从经典中汲取改革智慧这样一个研讨会,我觉得这个主题选择的非常好!从经典文献当中来寻找改革的智慧,体现了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指导思想的理论方向。这个研讨会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历史现实与未来的结合、整体性和部分性的结合。我觉得研讨会一定能取得非常丰硕的成果。
四川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冯梦黎:
非常荣幸能参与到第一届青年教师基本文献研读论坛中来,我觉得这对于青年教师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经典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理论成果对于我们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基础,它对我们推进科研工作、承担起党校的主责主业来说是一个根本的指引。
四川省委党校党史教研部青年教师刘安琳:
这次的学术论坛如同一场“思维的交响乐”,通过与不同领域专家的思想碰撞,我深刻体会到跨学科思维对党校教研工作的启发意义,也明确了我个人提升的努力方向。作为党校教师,我们既要立足学术前沿,也要“把学问做进群众心坎里”。下一步,我们要努力把多学科思维、多元教学方法融入党校的教育培训中,为培养具有战略思维和系统观念的领导干部贡献力量。
四川省委党校社会和文化教研部青年教师王博:
本次论坛为青年教师搭建了一个跨学科、跨地域的交流平台。大家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文献展开深入研读,结合自身研究领域进行了多角度探讨,不仅加深了对经典著作的理解,也拓宽了学术视野。
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党校青年教师王彦琦:
参加此次青年教师基本文献研读论坛,是一次极为宝贵的学习和交流机会。通过聆听专家讲座和参与讨论,我深受启发,收获颇丰。在未来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中,我将把在论坛中学到的知识和理念运用到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水平。同时,我也期待着未来能够参加更多类似的学术交流活动,让初入职场的我能够不断学习、成长和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