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共青团组织育人的三个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青团要“坚持为党育人,始终成为引领中国青年思想进步的政治学校”。高校共青团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军,具有组织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等优势。组织育人是特定的教育主体利用组织特质和要素,让成员受到教育的过程。高校共青团视域下的组织育人,是通过共青团组织及其所指导的学生干部组织和社团组织(以下简称团学组织),开展组织建设和组织活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教育形态。新时代,高校共青团组织育人要坚持供给侧改革,把握好三个关键,切实提升引领力、组织力、服务力。
第一,加强组织建设是前提。打铁还须自身硬。建设更加坚强有力、更加充满活力的团学组织,是组织育人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条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把组织建设与教育引领结合起来,强化高校各类组织的育人职责”,明确将组织的自身建设放在首位。具体来说,要切实加强组织制度建设、组织活动建设和组织文化建设。组织制度建设,就是要针对新时代的时代需求,不断完善团的组织生活制度、谈心谈话制度、团日活动制度、团员教育评议制度、团籍年度注册、团费收缴等制度,以及学生组织的规章、规范等系列制度,充分发挥制度的导向、规约、评价、激励、动力作用,增强青年大学生的行为规范意识。组织活动建设,就是团学组织要严格规范地开展“三会两制一课”等主题教育活动、组织生活活动,增强青年大学生的政治纪律意识。组织文化建设,就是要充分发挥团学组织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的组织特性,旗帜鲜明地讲政治,把听党话、跟党走作为团学组织根本的政治文化,切实发挥政治文化对青年学生的引领作用。不断加强组织标识文化和组织流程文化建设,充分发挥组织文化的浸润、涵化等隐性教育作用,提升青年学生对组织文化的认同感进而提升对于组织的归属感、组织育人的接纳度。
第二,坚持协同理念是基础。组织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模式。美国学者巴纳德认为,组织是“有意识地协调两个以上的人的活动或力量的一个体系。”这些关系从组织的视角又可进一步细化为人与人之间,人与组织之间,组织之间的关系。协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要协同组织成员之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组织内部和谐度,特别是团干部、学生干部与青年团员、青年学生之间,要成为引路人、为青年友,而不能脱离青年、为青年官。协同组织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要适当调适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时代的发展,让青年的需求和选择日益个性化、多元化和多样性,要注意协调组织目标与个人在组织内的目标,提升组织成员的参与热度与组织黏性。协同组织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协调党组织与团组织的关系,协同团组织上下级的关系,协同与学生组织的关系,突出共生逻辑性,“画”好同心圆、“奏”响同期声。要始终坚持党组织的领导地位,充分发挥好学生党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让党团组织形成引领的力量矩阵。要处理好团组织上下级的关系,既要用上级团组织的目标引领规范下级团组织的活动,也要充分发挥下级团组织的自主性和反馈作用。要加强对学生组织的直接管理与指导,要引导团学组织充分发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作用。
第三,契合本质特征是重点。推动高质量的组织育人,必须把握好组织育人的政治性、规范性和灵活性。政治性是方向,团学组织作为党领导下的青年政治组织和青年学生自治组织,要始终坚持党的指导思想、基本理论和基本方针,落实为党育人的根本任务。规范性是保障,组织育人从组织制度的设计、拟定、确立再到组织生活、组织活动的实施,都必须依循育人工作的根本要求,按照严格的流程有序执行。只有确保活动的严肃、稳定,才能克服随意性带来的弊病,产生教育的力量和价值。灵活性是组织育人在运行机理上的弹性,是处理特殊情况或应对变化的能力。团学组织要根据育人工作需要和青年学生的特点和要求,灵活进行组织设置,灵活开展组织活动,既体现组织的育人优势,又能符合大学生成长的价值追求和兴趣爱好特点。规范性和灵活性是辩证统一、相互促进的,只讲规范性,不讲灵活性,青年大学生在组织中就容易受到拘谨的约束和呆板的“灌输”,容易产生排斥和逆反心理;只有灵活性没有规范性,青年大学生在组织活动中随意而为,不但不利于组织活动开展,也难以取得教育实效。
(作者系四川省委党校第8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修班学员,现任西华师范大学招就处处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