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校报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争当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派实干家——学习《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心得体会

□张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开辟的是人类迈向现代化的新道路,开创的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各级干部要学好用好教材,当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坚定行动派、实干家。省委党校学习期间,我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认真自学了《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论述摘编》等著作,进一步深刻认识到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了提升自身过硬能力的紧迫感,进一步增进了争当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派、实干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深刻认识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

从历史维度看,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近代的中国饱受列强欺凌,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积贫积弱、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为救亡图存、富国强民,无数仁人志士奔走呐喊、奋力抗争,却均以失败告终。实践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要实现现代化是不可能的。新中国成立初期,党提出了“建设四个现代化”的目标,逐步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带领人民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跨越,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团结带领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加速向强起来的目标迈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历史雄辩地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历经千辛万苦探索和实践的重大成果,这条路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拓展和深化。

从文明维度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既吸收借鉴一切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又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中国具体实际;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既是我们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也是中国谋求人类进步、世界大同的必由之路。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错觉思维,打破了现代化是少数国家“专利品”的错误认识,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世界各国人民实现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成果,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必将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深刻影响。

二、努力锤炼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过硬能力

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挑战、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必须加强理论学习、思想分析和实践锻炼,努力锤炼过硬能力。

加强理论学习,做到方向明、人心齐、底气足。理论是行动的先导。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努力做到学懂、弄通、做实,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要善于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把握认识规律、驾驭复杂局面、凝聚社会力量、防范化解风险。

加强思想分析,认真查摆问题不足,整改到位。要认真对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七种能力”,深入查摆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深挖产生问题的根源,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要认真对照问题不足及其原因,制定方案、落实举措,立行立改、真行真改。

加强实践锻炼,增强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要勇于承担急难险重任务,敢于直面困难问题。坚持到群众中去,到基层实践中去,倾听群众呼声,了解民生期盼,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不断发现和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在破解难题的实践中提升能力。

三、努力争当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派、实干家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将以此次学习为新的起点,进一步增强投身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决反对“躺平”思想、畏难情绪、避责思维、功利主义,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当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坚定行动派、实干家。

坚定不移做好本职工作。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切实增强底线思维、极限思维,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事事心中有底”的执行力,积极参与森林草原防灭火、防汛抗旱、地质灾害防控、安全生产防控等急难险重任务,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安全保障。

发挥好民主党派独特作用。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周围,发挥九三学社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多作贡献,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团结奋斗。

履行好政协委员职能职责。牢记政协委员职责使命,深入学习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核心要义,按照“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守纪律、讲规矩、重品行”的标准,坚持为国履职、为民尽责,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大局,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多建有用之言,多献务实良策,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系四川省委党校第34期中青三班学员,现任攀枝花市防震减灾事务中心主任、九三学社攀枝花市委副主委)


版面标题

  •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 2009 - 2025
  • 蜀ICP备100015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