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校报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完善乡村人才培育机制 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谢文婷 何昊

人材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完善乡村人才培育和发展机制”,这一部署既是乡村振兴战略向纵深推进的关键举措,也是应对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内生动力不足的破题之策。事实上,“谁来振兴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核心问题之一,人的要素及其衍生的人才资源既是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又是乡村振兴的落脚点。当前,我国乡村人才总量不足、结构失衡、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依然突出,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关键瓶颈。如何突破这一困境?需从内生培育、外部引进、制度保障等多维度发力,构建系统性、长效化的人才发展体系,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乡村人才困境:总量不足与结构失衡并存

乡村人才短缺是城乡二元发展格局下逐渐形成的人才困境。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实用人才已超2300万人。但是,对标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广大农村地区在科技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公共服务人才等各类人才的储备上仍然不足,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仍然存在一定短板。这种结构性矛盾导致乡村产业升级、技术推广、基层治理等领域面临“无人可用”的窘境。

人力资本持续外流。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中,乡村青壮年劳动力单向流出趋势明显。数据显示,2024年农民工总量29973万人,比上年增加220万人,大量具备技能和管理经验的劳动力流向城市。不少村落因人口外流陷入“空心化”,村内仅剩留守老人与儿童,传统农业凋敝,社会治理乏力。

人才供需错位突出。乡村产业升级加速催生智慧农业、三产融合等新兴领域需求,但传统涉农教育体系仍以单一化、标准化培养为主,课程设置与产业前沿脱节,导致人才供给结构滞后于市场需求。数据显示,我国熟悉农村、懂管理、会经营的新型专业人才超过286万人,但全国范围内,这种“乡村CEO”仍有150万的需求缺口。

内生动力尚未激活。本土人才培育机制滞后,职业农民培训多流于形式。在一些农村地区,开展的农业技术培训未能紧密结合当地的实际产业特色和农民的实际需求,导致培训效果不佳,农民参与积极性不高。同时,师资力量薄弱,培训方式单一,多以理论授课为主,缺乏实践操作和现场指导,难以有效提升人才的实际技能水平。

破题路径:构建“引育用留”全链条机制

破解乡村人才困境,需统筹“内生培育”与“外部引进”,推动人才供给与乡村振兴需求精准对接。

激活本土人才“存量”。深入挖掘乡村本土人才资源,建立本土人才信息库,对具有一定技能和潜力的人才进行分类管理和跟踪培养。例如,山东某市开展乡土人才摸底调查,建立乡土人才信息库,并制定齐鲁乡村传统技艺技能保护计划,编制民间技能人才目录,对本土传统人才进行聚集和保护,促进了具有本土特色的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同时,搭建本土人才施展才华的平台,鼓励他们参与乡村产业发展、文化建设和公共事务管理,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和支持,让他们在乡村振兴中实现自身价值。

拓宽外部人才“增量”。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部人才投身乡村建设。如为返乡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创业补贴、税收优惠和创业培训等支持。为引进的专业技术人才提供住房保障、子女教育优惠等政策。四川某市开展赴外招才引智活动,多次组团巡回北京、上海等16个城市、100余所高校,引进人才2000余名。开通智慧人才云平台引才专栏,联合第三方机构举办空中双选会、招聘会45场,助力企业“云端”引才1.2万人。通过多种渠道拓宽外部人才 “增量”,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智慧。

优化教育培训“质量”。职业农民培育需从“普惠式”向“精准化”转型。重庆市某校先后在多个区县创建校园“双创”基地、庭园“双培”基地、田园“双生”基地“三园一体”的“田间学院”26所,集“人才培养、技能培训、创业孵化”于一体,构建村校“命运共同体”。组建“专业教师+产业技师+创业导师”的“田间三师”队伍,上山下乡开办特色产业订单班,创设田间课程超市,开发“三农”育训教材,采取移动教室、田间课堂等形式,实现“校园、田园、庭园”教学空间转换,在三峡库区田间育训“三农”人才20余万人。经验表明,产教融合、实践导向的培训模式更能满足乡村振兴现实需求。

制度创新:筑牢人才发展长效根基

完善乡村人才培养机制,离不开制度环境的系统性重构。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需在政策供给、评价激励、生态营造等方面持续发力。

强化政策集成效应。整合分散于农业、教育、人社等部门的资源,形成政策合力。重点在于注重政策的时序衔接与空间适配,既保持制度框架的稳定性以强化预期引导,又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以适应乡村发展阶段需求,最终形成具有持续内驱力的政策生态系统。同时要建立激励相容的长效机制,将人才培育深度嵌入产业规划与公共服务体系,通过税收优惠、项目扶持等政策工具激发主体活力。

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乡村人才评价体系,打破唯学历、唯职称的评价标准,注重人才的实际能力和业绩贡献。制定符合乡村人才特点的评价指标,对农业技术人才,重点评价其农业生产技能和成果。引入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包括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和农民等,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

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提升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水平,是留住人才的关键。加大对乡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的投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为乡村人才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例如,加强乡村学校建设,提高教育质量,让乡村人才的子女能够接受优质教育。完善乡村医疗卫生设施,提升医疗服务水平,解决乡村人才的后顾之忧。优化公共服务供给,能够增强乡村对人才的吸引力,让人才愿意留在乡村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未来展望:迈向人才与乡村的共生共荣

乡村人才振兴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未来,需进一步强化三方面工作:其一,深化户籍、土地等制度改革,破除城乡人才流动壁垒;其二,进一步优化县域职业教育,构建“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贯通培养体系;其三,推动“数字赋能”,利用远程教育、AI等技术手段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唯有将人才培育嵌入乡村振兴全过程,才能激活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生动力。面向未来,我们期待更多制度突破与实践创新,让乡村成为人才绽放价值的沃土,书写城乡融合发展的新篇章。

(作者分别系四川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讲师,四川省委党校2024级世界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版面标题

  •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 2009 - 2025
  • 蜀ICP备100015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