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美育教育重塑健康审美文化
近年来,A4腰、锥子脸、竹竿腿、反手摸肚脐、锁骨养鱼等以“白幼瘦为美”的病态审美观在社会中悄然流行,逐渐形成一套畸形的审美文化和审美制度,加剧单一审美标准的固化,引发容貌焦虑和容貌歧视。这种畸形的审美观念不仅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也扭曲了社会的审美标准,亟需加强美育教育,弘扬真善美、抵制假丑恶,重塑健康的审美文化。
一、畸形审美文化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畸形审美文化是一种偏离了正常审美标准,过度强调某种特定、极端或不健康的美的文化现象,不仅对个体造成心理压力和伤害,还存在经济、社会和文化风险。
一是健康风险。一方面,畸形审美文化催生外貌焦虑,带来巨大心理压力。2021年,中青校媒对全国2063名高校学生进行容貌焦虑问题的专项调查显示,对于长相与身材,59.03%的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容貌焦虑。其中,男生中严重容貌焦虑比例高达9.09%,高于女生的3.94%;而中度容貌焦虑的比例,女生为59.67%,高于男生的37.14%。另一方面,有些年轻人为了迎合畸形的审美标准,不惜牺牲自己的健康,采取过度节食、催吐减肥、滥用减肥药、抽脂、过度运动等极端方式暴瘦十几斤甚至几十斤;或者盲目接受割双眼皮、削骨、拉皮、塞硅胶、打玻尿酸等医疗美容手术。这些不健康的行为往往引发厌食、营养不良、内分泌失调、身体机能下降等健康问题,严重时可能毁容,甚至危及生命。
二是经济风险。畸形审美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美容美发、整容手术、健身等相关行业的发展。然而,在巨大的利益驱动下,一些商家利用人们的爱美之心,推出各种昂贵的化妆品、护肤品、健身器材,通过过度宣传、虚假宣传、“明星”代言,误导消费者盲目消费。许多人由此陷入消费陷阱,不惜通过消费贷、美容贷背上巨额债务。2016—2020年度《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医疗美容纠纷案件民事审批白皮书》调查显示,朝阳区法院医疗美容纠纷案件主诉医疗过错中,不合理收费占比高达37.9%。其中,欺诈、虚假宣传占比72.1%,未尽告知义务占比96.9%。
三是社会风险。过分关注外在美而忽略了内在美的畸形审美观念,可能滋生拜金主义、物质主义,产生容貌焦虑和容貌歧视,导致社会风气的恶化,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当社会的审美标准变得极端和单一时,那些不符合标准身材、外貌的人可能会遭受歧视和排斥,在就业、社交关系中失去平等的机会。同时,其他不同的审美观念可能会被边缘化,进而引发文化同质化现象,削弱了各民族各地区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这种审美标准也可能对青少年的自我认知产生负面影响,导致他们过度关注外表,忽视内在品质的培养,缺乏对中国传统美的理解和传承,引发文化认同危机。
二、加强美育教育,重塑健康审美文化
美育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审美观的重要任务,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各部门密切配合保障各项规划政策落实落地落细,推进家庭美育、学校美育、社会美育协同发展。
一是加强规划设计,推进美育工作系统化。从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到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再到2023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提出以浸润作为美育工作的目标和路径,学校美育尤其是高等学校美育教育相关的政策已陆续实施。然而,美育是事关全人群、需要全过程关注、各部门密切配合的长期工程,还需进一步建立健全系统化工作体制机制。首先,完善《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中国儿童发展纲要》中关于家庭美育的目标和措施,出台有关社会美育的针对性文件,进一步指导美育工作。其次,出台更加明确和具有操作性的政策法规加强监管和执法,打击违法违规的畸形审美文化产品。最后,鼓励各地方政府结合本地文化资源,因地制宜开展普惠性、多样性的美育实践活动,可以激活当地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体育馆、音乐厅等公共文化空间,一方面吸引群众走进去,另一方面把优秀的节目送进社区、送进校园。
二是重视家庭教育,推进美育教育全民化。所谓“家庭美育”,主要是指在家庭氛围中,培养孩子热爱美的思想和提高他们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评价美和表现美的能力。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也是儿童最先接触美、感受美的地方,家长在孩子的美育教育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且伴随人的一生。2019年,由全国妇联、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明确提出推进家庭教育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发挥重要基础作用,并将加强儿童美育教育作为15—18岁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内容要点。具体而言,还需通过线上线下宣传、教育等方式提升家长美育意识和能力;结合各年龄段儿童发展特点开展家庭美育指导;以社区为依托创设健康、积极的家庭美育环境,鼓励社区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动员家庭组织参加音乐会、书画展览、优秀事迹讲述等文化活动。
三是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学校美育体系化。虽然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中一直开设有美育相关课程,且随着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人们意识到了美育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升学压力下,加之缺乏科学且可操作的美育评价机制,有些学校的美育课程被严重挤压。音乐、美术、书法、舞蹈等艺术教育和人文经典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或有名无实,或开课不足,或以副课之名被主课挤占。故此,需加强学校美育体系化建设,首先是推进美育课程内容建设,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艺术经典教育为主要内容不断丰富美育课程资源。其次是创新美育教学形式,美育教育是通识教育、思维教育,而不是专业教育、技能教育,在课程教学的基础上融入审美实践、文化活动和艺术展演,重点培养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判断美、创造美的能力。
四是涵育社会文化,推进美育活动普惠化。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一些低俗庸俗媚俗快餐式的视频、音乐、文学作品充斥网络和手机终端,加速了畸形审美文化的形成;而一些高雅的文艺演出、艺术展览要么价格高昂,要么由于刻板印象对普通群众缺乏吸引力,缺乏流量关注而成为小众的亚文化。故此,需要线上线下共育健康的审美文化。首先是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各社会主体参与美育教育,创设美育教育公共空间和品牌活动,增加有效供给。其次是通过媒体和网络平台宣传美育作品,开设免费公益讲座和美育指导,传播正确的审美观念,并通过大数据精准投放、打破部分群众的信息茧房,促进美育教育普惠性、公平性发展。最后是各社会主体应承担社会责任,加强行业自律和台监管,共同抵制畸形的审美文化,营造美育友好氛围。
(作者分别系中华女子学院副教授、山东大学学报编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讲师;本研究为中华女子学院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课程思政背景下公共必修课程建设研究--以《女性学导论》课程为例”、中华女子学院院校发展科研课题“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高校女大学生思政教育建设”的阶段性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