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校报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百年孤独》不孤独

熊学江

阅读文学作品也像谈恋爱一样,存在门当户对的问题。像《百年孤独》和《红楼梦》那样人物众多、情节繁杂、修辞隐秘、文化丰富的小说,想通过一般的阅读就走进作家和作品,只能是徒劳,但一直以来它们不缺乏读者、解读者和模仿者。阅读《百年孤独》是一个冒险和需要耐力的文字之旅,虽然难以像布恩迪亚那样用磁铁找到金子,但心之所及,已足够玩味。

马尔克斯1982年在诺贝尔颁奖典礼上作了题为《拉丁美洲的孤独》的演说:“我敢说,今年值得瑞典学院注意的,正是拉美这种异乎寻常的现实,而不只是它的文学表现。这一现实不是写在纸上的,而是和我们生活在一起,它每时每刻都决定着我们每天发生的不可胜数的死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永不干涸,充满灾难和美好事物的创作源泉……朋友们,这就是我们的孤独之症结所在。”

什么才是创作最根本的源泉?什么才是孤独的最根本的症结?那便是现实社会的无奈。南美洲人民热情活泼、富于幻想、勇于抗争的天性,没有被当局的剥削和压榨而吓倒,他们奋起抗争。这种抗争表现在文学界就是“六十年代拉美文学爆炸”,而《百年孤独》就像是这场爆炸中的一颗原子弹,震惊了文坛。

布恩迪亚家族的每一个人尽管外貌、肤色迥异,但他们都同时继承了家族共同的孤独气质。他们所有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孤独,也就代表着不同的孤独。可是,他们却从不知道自己是孤独的,他们习惯并喜欢上自己的孤独。但这种孤独,在现实中不可或缺。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非常明显是追求科学的孤独。他一生都在追求科学,想方设法将西方文明引入马孔多,让马孔多更加繁华。他从不被人理解,连他的妻子也一味地认为那是疯狂的举动。好在有一个知己,那就是第一代吉普赛人梅尔基亚德斯,可后来因为他对布恩迪亚家族的预言而使何塞远离他。何塞最后是被绑在栗树上死的,因为全家人以为他已经彻底疯了,其实他是全家最清醒的人。这种执着追求科学的精神,不需要吗?

何塞的妻子乌尔苏拉,那是热情的孤独。她任何时候,对任何事都永远充满活力与热情。但她同样也是孤独的,因为家中从未有人和她一样的热情。后来的第五代阿尔兰妲乌尔苏拉继承了她的性格,但她却没有看到。而且,没有人记得她为这个家所做的一切,没有人感激过她。她最后死在对回忆的追溯中,她俨然已经混淆现实和回忆,被子孙们当玩具似的耍着。活着,难道不该对生活充满热情吗?

何塞阿尔卡蒂奥是兽性的孤独。不仅源于他那庞大的犹如野兽般的身躯,而且他是那种极其冲动的人,想到什么就干什么。他爱上了远房表妹丽贝卡,并不顾一切和她在一起。被赶出家门后,他们享受着爱情的孤独。冲动是魔鬼,谁没做过魔鬼?

奥雷利亚诺布恩迪亚是人性的孤独。他一生发动了32场战争却没一次成功,经历了无数次暗杀后的险生,从鼎盛到衰败。后来,他看透了战争,看透了世界,兜兜转转又干起了他做过的小金鱼活计。最后,他站在原来绑着他父亲的栗树下撒尿,沉浸在往昔和孤独中死去,尸体被秃鹫啃食得只剩骨头。乌尔苏拉到最后一刻才看清她这个儿子:“奥雷利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并非像他想的那样,由于战争的摧残而丧失对家人的情感,实际上他从未爱过任何人。”战争面前,只有利益,只有胜败,哪有人性?

阿玛兰妲是爱情的孤独。她一辈子都在追求爱情却从未接受过爱情,原因是她的胆怯心理。她一开始爱的人爱着她的姐妹丽贝卡,于是她想方设法阻碍并恨着丽贝卡。虽然成功却搭上了一条生命,于是她在自己的良心谴责中忧郁度日,死前还一直在为她最恨的人丽贝卡缝制寿衣,直至最后一针才死去。母亲乌尔苏拉评价她是从未有过的最温柔的人,因为她永远独自承担着痛苦并忍受着。嫉妒和羡慕,忍让和承受,自责和忏悔,难道不是生命的本色吗?

蕾梅黛丝是特立独行的孤独。她生得异常美丽,像是不属于这个世界的人,也的确不是。她不受任何拘束和限制,喜欢自由裸着身子穿梭在客厅,不管有人没人。她不在意别人的感受,生活在自己天真烂漫的小世界里,最后以同样神话般的方式——身披白色床单,蝴蝶似的升天消失了。特立独行、无拘无束的生活,谁不喜欢?

《百年孤独》一开始就暗示了整个家族宿命的轮回命运,即家族的每一代人以不同的方式重复着祖先同样的悲剧。最后,终于破译出来最初就有的预言——布恩迪亚家族的第一人死在栗树上,最后一人被蚂蚁吃掉。当主人公看清楚自己的命运之时,飓风已把颓败的马孔多小镇卷为平地,就像当初它没存在时那样。《红楼梦》不也一样吗?从大观园的建设、使用到颓废,从一块石头到尘世的洗礼,到复归一块石头,只是多了让人心酸的文字。

面对这难得而又孤独的人生,谁不是一边不想活,一边又想活出个花样来?

(作者单位:筠连县委党校)


版面标题

  •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 2009 - 2025
  • 蜀ICP备100015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