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校报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构建城镇特殊困难人口 精准帮扶体系的思考

□刘鹏飞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高质量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在中华大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值得关注的是,城镇中一些因灾因病因残致贫的特殊困难群体,既无田地,很多也无工作,生活面临困境,同农村脱贫人口一样,仍需得到扶持和帮助。建议结合地方实际,构建城镇特殊困难人口精准帮扶体系,确保共同富裕道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掉队”。

一是“定责”,构建帮扶架构。建强领导体系,成立城镇特殊困难人口精准帮扶工作领导小组,通过组织召开启动大会、专题研讨会、工作推进会、调度会等,对帮扶工作进行全面安排部署。完善工作机制,建立领导小组工作职责和工作制度,以及联合调研、情况通报、信息报送、专题研究、督察督办、考评考核等工作机制,确保帮扶工作有力有效。压实工作责任,每个乡镇(街道)明确1名联系领导,每个村(社区)明确1个以上帮扶部门(单位)并签订精准帮扶责任协议书,每户困难家庭明确1名党员干部联系人,确保帮扶责任不断档、不落空。

二是“定人”,明确帮扶方向。规范程序、精准识别,制定精准识别实施细则,重点排查家庭中有重病、重残、丧失劳动能力、子女上学等支出过大的4类重点情况,明确认定标准和程序,确保对象识别精准。定期排查、主动发现,充分运用主动发现和按时巡查机制,变“被动执行”为“主动摸排”,变“群众上门求助”为“干部面对面”沟通,对新排查发现的困难群众及时纳入精准帮扶范围。多方联动、及时纳入,建立多方联动机制,畅通部门、乡镇(街道)、村(社区)信息沟通渠道,整合社区网格员、专业社工等力量,加强随机抽查、实地走访力度。

三是“定策”,提升帮扶实效。落实结对帮扶,通过帮扶部门干部“一对一”实地走访,发放“连心卡”,了解困难群众帮扶需求,“一户一策、一人一策”制定“个性化”帮扶方案。帮扶部门要有效链接社会资源,协调解决困难群众实际问题,推动精准帮扶工作走深走实。强化多元帮扶,积极构建“政府兜底、媒体带动、社会认领”帮扶机制,广泛发动辖区企业、社会组织、爱心人士通过捐赠、志愿服务、助医助学等多种形式参与。要用活各类政策,民政、卫健、教育、人社等部门协同发力,打好综合救助“组合拳”,设置帮扶“爱心岗”,创设零工“小驿站”,搭建就业“大平台”,打造“输血+造血”帮扶模式,切实解决困难群众医疗负担重、教育支出大、务工就业难等问题。

四是“定标”,筑牢帮扶根基。明确退出标准,建立帮扶对象退出机制,设置6个月退出缓冲期,缓冲期内专项救助帮扶政策保持不变,帮扶力量不减,确保精准帮扶户稳步退出。细化帮扶标准,进一步细化行业政策帮扶标准,如民政部门对精准帮扶对象实行低保标准全额兜底保障,人社部门加大对帮扶群众技能培训、公益性岗位倾斜力度,卫健部门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慢性病随访等方面给予保障。要加强专项督查,采取定期与不定期抽查的方式,对相关乡镇(街道)和行业主管部门、帮扶责任部门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对发现的问题建立台账,实行“清单制+责任制”限时整改销号。

城镇特殊困难人口是共同富裕的短板弱项。要切实构建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格局,全力啃下城市困难群众精准帮扶这块“硬骨头”,切实解决城镇困难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增进民生福祉,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作者系四川省委党校第34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二班学员,现任广元市利州区委常委、副区长,宝轮镇党委书记)


版面标题

  •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 2009 - 2025
  • 蜀ICP备100015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