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娱型“银发网红”的治理路径
当前,移动互联网应用正不断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网络社交的广度与深度持续扩张,网络红人现象逐渐成为当代文娱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群体也纷纷涉足互联网,并且展现出较以往更为强烈的沟通和交流欲望。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4年12月,50岁及以上网民群体占比由2023年12月的32.5%提升至34.1%(其中60岁及以上占比14.1%),互联网进一步向中老年群体渗透。银发群体通过抖音以及其他短视频平台来满足娱乐、自我展现和情感表达的需求。在这一群体中,“银发网红”拥有与年轻人相仿的网络影响力,逐渐形成了属于老年群体的传播场域。
文娱型“银发网红”在推动社会发展、促进代际交流和引领银发经济方面产生了积极效果,但同时也伴随着由网红特性与过度商业化带来的隐忧。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一些“银发网红”可能沉迷于直播带货或广告带来的经济效益导致自我迷失,从而忽视现实生活的沟通交流。为争得更多关注和商业机会,部分“银发网红”可能逐渐失去内容的原创性和真实性,陷入过度商业化的怪圈。持续的内容制作压力甚至网络暴力也会给“银发网红”带来精神和身体上的负担,使得其身心健康存在隐患。此外,打造人设是快速获取关注的途径之一,但过度商业化会导致单一人设标签泛化的现象。为迎合青年粉丝偏好而庸俗化塑造老人形象,不仅偏离积极老龄化所倡导的增进老年群体多元价值认同的目标,还强化了老年刻板印象,阻碍公众全面客观地认识老年群体。一味追求个性、差异化时所展现的与年轻一代不同的价值观,也可能加剧代际间的误解和隔阂。为此,需加强对文娱型“银发网红”的多方协同治理:
“银发网红”: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文娱型“银发网红”在享受商业利益的同时,也应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传递正向价值观,创作有价值的内容,理性看待社会影响和经济收益。家庭作为重要代际援助力量,应给予文娱型“银发网红”情感支持和技术支持,协助其创作高质量的视频内容、筛选合适的商业合作。
政府部门:政策引领,强化数字素养教育。在老龄化社会治理中,政府作为社会治理的制度设计者和执行监督者,其首要职责在于加强宏观调控。除了丰富线下文娱活动,政府部门还可以出台政策打造老年友好型传播生态。通过立法监管和宣传教育规范网络市场秩序,加强老年人数字素养教育。鼓励银发经济,引导“银发网红”合理商业化。
短视频平台:内容严审,培训支持。短视频平台作为“银发网红”的主要创作平台和发布渠道,应严格把关内容质量,加强审核,整治违规现象,维护网络生态。为“银发网红”提供技术支持与培训,帮助他们提升媒介素养,鼓励其创作有深度、有价值的文娱内容。同时,呼吁行业自律,共同维护网络文化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MCN机构:保障老年人身心健康,加强自律。MCN机构作为专业的网红孵化基地,必须尊重“银发网红”,回归账号主体本身,深度挖掘其IP价值,制定个性化运营计划,在保障老人身心健康的基础上稳定内容输出。MCN机构还要加强行业自律,遵循主流价值观。
社会:文化包容,代际交流。社会应以多元化和包容性的态度认可文娱型“银发网红”现象,鼓励老年群体展示自我,促进代际融合,弘扬敬老爱老传统。年轻一代应与老年群体积极互动交流,在观看、留言的同时,应给予身边的老人更多的情感关怀。社会各界应营造和谐互动的社会环境,让银发群体的晚年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全媒体探索》 2025年第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