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性原则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在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方面,提出要“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基层作为社会组织体系的基础单元,覆盖面广、适应性强,源自劳动人民的实践创造,使其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创新的重要沃土。
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理解,明确提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一重大理论观点。“人民性”原则深度融入党的理论建设、实践方向和发展规划之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守人民至上理念,突出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在文化思想领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确保文化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正是人民性原则的具体体现。在这一思想的引领下,社会力量参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同样要葆有“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初心。
文化发展为了人民,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目标,旨在更好地满足基层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基层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也在同步演变,从最初关注“缺不缺”“够不够”,转向更加关注“好不好”“精不精”。基层群众越来越重视文化服务的多元性和高品质。加之数智技术赋能文化内容传播、传统文化助力地方特色品牌打造,“新鲜感、体验感和认同感”成为基层群众选择文化服务的重要考量。面对这一变化,仅靠政府力量难以全面覆盖和满足日益多元的文化需求,尤其在资金投入、服务质量、承接能力和数字化转型等方面仍存在短板。为此,政府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由“基础普惠”向“优质多元”迭代升级。
政策层面,四川先后出台《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方案》《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性文件,并积极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指导意见的颁布,以制度化方式保障基层群众的文化权益。实践层面,四川大力培育社会化运营管理承接主体,依托市场化运作和专业化能力,提供多元化、高质量的文化供给。与此同时,社会化文化运营空间蓬勃发展,“留灯书屋”“驿书房”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相继涌现,提供“小而美”的特色文化服务。此外,数字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打破了文化传播的时空限制,社会力量通过数字平台整合文化资源,推动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显著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便捷性。
文化发展依靠人民,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关键,在于充分地激发基层群众丰富的文化创造力。马克思指出,“人是本质,是人的全部活动和全部状况的基础”“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人的活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力量参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正是要彰显人民群众在文化生产实践中的能动性与创造性,不断巩固其在文化创作中的主体地位。新时期,四川各地群众基于在地经验和实际需求,探索出多种社会力量参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路径,既契合了本地群众的文化需求,也生动转译了“人民性”原则。在立足本土、为我所用的过程中,一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示范性项目发挥出引领作用,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宜宾市珙县“农民文化理事会”由文艺爱好者和基层群众自发成立,依托下属多个协会的职能优势,为当地群众提供贴近基层的文化服务。崇州市的“文旅管家”通过引入专业人员对现有的公共文化资源进行梳理和管理,涵盖活动管理、设施维护、数据统筹、人员培训和乡风培育等方面,有效提升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运行效能。
在参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中,社会力量与地方政府、当地居民共同构建起“公共文化共同体”。共同体本质上是群体成员之间基于沟通与协作形成的稳定联合体。其内部各要素协同作用,在保持高度自主性的同时,亦具备强烈的信任感。共同体对外呈现整体形象,内部的团结、合作与资源共享赋予其竞争优势,对于共同文化和价值观的认同,也增强了其在面对外部挑战时的凝聚力。“互利合作共赢”已成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的基本模式,该模式主张社会力量主办,财政给予补贴,民众广泛参与,致力于打造优质服务共同体。
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成效,在于持续地提升基层群众的精神文明水平。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必须精准对接基层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尤其是在物质文明基础上对精神文明更高层次的追求。
文化发展成果应惠及全体人民,而非局限于少数群体。公共文化服务本质上具有公益性、均等性和实用性,推进其体系化建设的目的,是保障文化资源的公平分配,使广大群众,尤其是基层群众,都能享有高质量的文化服务。文化事业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需要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引入企业、社会组织、志愿者、非营利机构等多元主体参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一方面可以发挥其在设施设备、内容创制、人才资金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引进来”的方式将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有效弥合城乡文化接触差距。另一方面,社会力量所迸发出的文化创新活力,根植于乡土社会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力量通过对本土文化的价值发掘和时代转译,在服务供给中实现文化传承,生动印证了“两个结合”的理论指导意义。如眉山市丹棱县“农民文化院坝”项目便得到了社会力量的积极支持,通过本地演员演绎本土故事,并在院坝内免费放映,有效促进了乡村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文化发展的追求不应局限于“即时报偿”。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根本目标,是持续提升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推动社会文明程度的整体跃升。丰富多样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够有效传播主流价值观,培育良好社会风尚,增强基层群众的文化自信与认同感。这些成效虽非立竿见影,却意义深远,润物无声中厚植了现代文明之根基。
(作者单位:四川省委党校社会和文化教研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