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宋灏“修堰治水”学调查研究方法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传家宝”。党的十八大后中央出台中央八项规定,第一项便是“改进调查研究”,这不仅是对党的优良传统的弘扬传承,更是对执政规律的深刻把握。规定出台后,习近平总书记率先垂范,为全党重视调研、深入调研、善于调研树立了典范,铺就了中国之治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当前,全党正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成都市新津区以清末“循吏”宋灏主政新津的历史故事为线索,探究其“修堰治水”的“一线工作法”,以期为新时代党员干部改进调查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处于五河汇聚的新津,在历史上既得水利,又深受其害。1829年,广东花县举人宋灏就任新津知县,他看到的景象是江水“倒涌不已”,西城外“近水地基漂没殆尽”,南城“沦于波旋”。面对这种形势,宋灏决心以重修通济堰为突破口,推动“水定于堰且不决堰,南城冲突之患息”,以此促进农业生产,其“修堰治水”的调研决策方法主要在于五个方面。
“挽舟逆溯”实地摸排勘察。初到新津,宋灏就深入一线实地勘察,他走出衙门,深入田间地头,召集乡土文人、农民百姓详细了解新津地理形胜。为深入了解岷江水情,他“当河水卒发时,挽舟逆溯于波涛震荡交集之间,复登城循堞而望者数矣”。意思就是在天降大雨、岷江暴涨时,他居然放下身段、不怕危险,亲自带领衙役、兵丁、乡人“挽舟逆溯”,亲身感受掌握水情水势,并命令工匠详细记录,从而掌握第一手准确数据与实际情况。
“追古问今”探寻治水良策。详细了解了地形水情后,宋灏认真汲取先朝修堰治水经验,在查阅大量史书典籍后,认为唐朝章仇兼琼“开沟导之”、乾隆时期四川巡抚黄廷桂“截西河之水以入沟、添筑长堤”都是经过历史检验的有效办法。同时,他多次找到当地乡贤岳逢阳(岳飞后裔,曾任西充教谕)、叶芳模(举人,曾任太和县令,为官有“清叶”之称),仔细听取“城跂之由”,模型演练“治水诸策”。
“相度民依”争取群众支持。宋灏走出衙门,跑遍各村实地勘验,与老百姓沟通交流,了解实际情况,采用保甲法核实民数民力,掌握“民谷数不敷”的具体数字。同时去富商大户家拜访,亲自衡量存粮,晓之以理“教以戢睦”,动之以义“晓譬大义”,和之以情“举觞以劝之”。并把这些大户召集在一起,亲写“天鉴仁心”匾额鼓励,促使他们“减价均粜”。由此一来,宋灏最大程度上得到社会各阶层的理解和支持,做到了“相度民依,熟筹保障”。
“制章立规”因势修堰治水。在对以通济堰为代表的河堰系统进行全面调查后,宋灏认为新津堤堰系统应是“在于沟深、不在堤高”,所以提出“宽挖深淘”的策略,亲笔制定长达 3000多字的《通济堰章程》,商定“堰齐四画”方案,根据地形作出了“作减坝于罗家嘴,以杀西河之暴涨,平盖篓于鱼波桥,以备南河之暴湍”的决策,修葺后的通济堰“水则有常,成金堰铁”,有效缓解了水患、保障了农田灌溉,这一方法至今仍然在沿用。
“兵差驰道”现场跟踪问效。在修建通济堰时,宋灏“日以办理兵差驰道上”,实地监督确保工程质量。他对修堤的石料、竹篓都制订严格的规则,禁止“秕壳篓”,要求“堰工篾篓镶底,宜结实也”,并派“三属堰长分列班期,轮流往堰监工,留心防察”。由于严格的监督制度,使得通济堰“工归实用”,此后80余年新津城南未再遭受水患。
在宋灏的精准施策下,1838年秋新津大丰收,百姓推举乡贤送来象征祥瑞的嘉禾:“大本丰节,叶包两秱,茎五尺,其穗三,粒皆三百有六十。”新津粮食物产不仅满足当地百姓需求,还有余粮去接济周边州县,人口、户数也达到了清朝最高峰。纵观宋灏“修堰治水”的施政举措,正是基于充分的调查研究,才做到了精准施策、造福于民。站在历史维度审视,其“修堰治水”的历史经验启示我们:
调研要“求深”,必须沉到一线摸透实情。宋灏不惧风雨“挽舟逆溯”实地勘察水情,得以准确掌握第一手水文资料,为后续科学施策提供了真实可靠的数据支撑。当前,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形势,党员干部更需秉持“逆水行舟”的调研精神,“下深水”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避免决策“拍脑袋”、政策“空对空”,确保每一项措施都精准对接实际需求,高质高效推动问题解决、事业进步。
调研要“求实”,必须以民为师以实为据。为寻求“修堰治水”良策,宋灏虚心向乡贤民众请教“护山、御水、修城”诸事,充分彰显了“以民为师、以实为据”的务实作风。这种调研方法启示我们,党员干部改进调查研究,必须坚持拜群众为师、向实践学习,在群众意见中汲取真知灼见、在前人实践中获取经验智慧,确保制定的政策措施符合客观实际、满足群众期待,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调研要“求细”,必须抽丝剥茧抓准关键。宋灏在调研过程中,不仅宏观把握城情水势,更注重从水情变化规律、堤堰历史沿革中分析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来龙去脉。这种“致广大而精细微”的调研实践启示我们,深钻细研方能见微知著,越是面对复杂问题,越需要以“解剖麻雀式”的调查研究把握发展规律、抓准细节差异,进而找准解决问题的关键点、着力点,确保调研决策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调研要“求准”,必须立体验证科学施策。宋灏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反复推敲历史经验、系统比较实地数据,使其制定的《通济堰章程》和“堰齐四画”策略既承续历史智慧,又符合客观实际。这种立体求证的方法启示我们,开展调研决策必须用好“反复、比较、交换”的辩证方法,通过去粗取精的“思维加工”,将零散经验升华为系统方案,真正做到“调”之有据、“研”之有理、“决”之有效。
调研要“求效”,必须远近兼顾久久为功。宋灏在修堰时日以跟踪督办确保工程质量,工程完工后,建立“岁修例规”确保长效管护,使后世修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至今仍持续发挥灌溉效益。这种求真务实的作风启示我们,调研决策要取得实效,必须建立“调查—研究—决策—落实”闭环,在政策制定和项目实施中兼顾好短期效益和长远价值,确保成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作者单位:成都市新津区委党校,成都市新津区委组织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