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校报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党校教师如何答好“为党育才”这道必答题?

□李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校始终不变的初心就是为党育才、为党献策。”新时代新征程上,党校教师肩负着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的重任。答好“为党育才”这道必答题,不仅需要深厚的理论素养,更要在政治担当、思想引领、实践转化中找准坐标、精准发力,让党校讲台真正成为锻造干部政治灵魂的“熔炉”、激发干事创业能力的“引擎”。

以“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政治清醒,筑牢为党育才的信仰根基。党校姓党,决定了党校教师必须把政治标准摆在首位。讲台之上,每一堂课都是政治宣言:讲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旗帜鲜明地批驳历史虚无主义;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理直气壮地阐明“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讲党章党规,要毫不含糊地划清纪律红线。党校教师的政治清醒,体现在对党的理论“真信、真懂、真用”上,唯有自己先成为“政治上的明白人”,才能引导学员在思想深处筑牢“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面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斗争,党校教师更需以“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定力,主动亮剑、敢于发声,让党校课堂始终成为坚持真理、捍卫真理的坚强阵地。

以“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理论深耕,夯实为党育才的思想底蕴。理论修养是党校教师的看家本领。新时代干部教育培训,不是照本宣科的“复读机”,而是解疑释惑的“解码器”。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有“知其然”的功底,更要有“知其所以然”的深度。比如,解读中国式现代化,不能止步于概念阐释,而要深挖其背后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文明逻辑;分析新发展格局,不能局限于政策宣讲,而要揭示其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脉相承的创新突破。党校教师的理论深耕,贵在“把彻底的理论讲彻底,把鲜活的思想讲鲜活”,通过学理支撑破除思想迷雾,通过逻辑力量增强政治认同,让学员不仅“听得进”,更能“悟得透”“用得上”。

以“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实践导向,打通为党育才的能力转化通道。干部教育培训的最终目标,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实践伟力。党校教师若只做“书斋里的学问家”,必然与新时代干部教育的需求脱节。必须紧扣“党和国家需要什么样的干部”这一核心命题,在教学中强化问题导向:针对基层治理难点,引导学员从党建引领中找方法;面对改革发展堵点,启发学员从系统思维中寻突破;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推动学员从宗旨意识中悟担当。同时,要注重把课堂教学延伸到实践战场,通过结构化研讨、对策性推演等教学形式,帮助学员打破“学用脱节”的惯性,真正把学习成果转化为破解难题的“金钥匙”、推动发展的“新引擎”。

以“苟日新日日新”的革新勇气,激活为党育才的时代动能。当今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干部教育培训面临新课题:如何让数字经济、风险防范、国际博弈等前沿内容融入课程体系?如何用数字化手段提升教学实效?这对党校教师提出了“本领升级”的迫切要求。一方面,要紧跟党的理论创新步伐,对“国之大者”保持敏锐洞察,确保教学内容始终与党中央决策部署同频共振;另一方面,要打破“我讲你听”的单向灌输模式,探索互动式、案例式、体验式教学方法,让课堂既有“思想的味道”,也有“时代的温度”。唯有以“刀刃向内”的勇气革新教学理念,才能避免陷入“新瓶装旧酒”的窠臼,让为党育才的答卷始终充满生机活力。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新时代党校教师答好“为党育才”这道必答题,本质上是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唯有以“朝受命、夕饮冰”的使命感,“昼无为、夜难寐”的责任感,在理论武装上求深、在政治引领上求实、在实践转化上求效,方能不负为党育才的初心使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锻造更多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作者单位:剑阁县委党校)


版面标题

  •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 2009 - 2025
  • 蜀ICP备100015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