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炼纯朴的语言风格
习近平总书记任浙江省委书记时,曾就一些干部不会说话而形象地描述: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基层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
仔细想来,“说不上去”是因为自己不懂,“说不下去”是因为群众不懂,“说不进去”是因为没有掌握方式方法,“顶了回去”是因为没有站稳立场、失了分寸。如此看来,不断增强群众的认同感、满意度,赢得群众的好口碑,党员干部必须把说话能力视作履职尽责,尤其做群众工作的一项基本功,努力锤炼纯朴的语言风格。
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譬如跑到广西山上唱“信天游”,必然不伦不类、贻笑大方。犹记早些年,有干部对着贫困群众作打赢脱贫攻坚战思想动员,非但啰啰嗦嗦、不着边际,内中更是充斥如“我们必须迈过贫困的‘卡夫丁峡谷’,力争恩格尔系数降低到多少多少”等“高大上”词汇,让群众一头雾水,只能报之以“蒙娜丽莎式”微笑。说话,是思想观点和能力水平的表现,也未尝不是立场、态度和感情的表达。党员干部与基层群众打交道,能否入乡随俗,让说出来的话直达群众心间,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站稳群众立场,把自己当作群众一分子,试着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口吻、方式说话,确保群众听得懂、喜欢听,听得进、能记住。
说话让群众听得懂,必然有一个语言系统的转化问题,要求尽可能摒弃晦涩词语、避免学术语言,力求朴实平实,且精准精妙。譬如习近平总书记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阐释生态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用“我们的各级干部也是蛮拼的”肯定党员干部敢于担当、勤于作为等,不但把握准确、刻画到位,更因为生动形象,让群众念兹在兹、念念不忘。毛泽东同志说过,“如果一篇文章,一个演说,颠来倒去,总是那几个名词,一套‘学生腔’,没有一点生动活泼的语言,这岂不是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像个瘪三吗?”毋庸置疑,书生气浓郁、说话中规中矩,乃至有意、刻意在群众面前掉“书袋子”,故作高深、故弄玄虚,只能让群众惹不起、躲得起,遑论聚精会神、凝心聚气。
无论“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还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古往今来越是有学问的人,越注重说话、作文的影响力与传播力,希望简单的一番话、简洁的一段文,就能让人回味无穷,甚至达到“三月不知肉味”的极致功效。于党员干部而言,说话更是一种领导方式、工作方法,尤其需要注重风格与艺术,以说话说到群众心坎上,实现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因此“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要求在与群众接触前,不妨先把功课做足,将拟对群众表达的思想、观点、主张等,先来一番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公家话”顺理成章地变成“家常话”,看似与群众拉家常,却润物无声、静水深流,使群众领悟内中蕴含的深刻道理、朴素哲理,进而变“要我理解、支持”为“我要尽力、努力”。
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是真正的英雄。锤炼纯朴的语言风格,离不开向群众学习,从群众那里汲取智慧和营养。譬如群众形容一个人外强中干,“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戏谑一个人华而不实,“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等等,如此表述出来,实在是无与伦比,叹为观止。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弘扬“四下基层”工作机制与方法,深入基层、深入一线,与群众一同干、一块过,勇于拜群众为师,虚心向群众请教,把群众口中冒热气、沾露珠、接地气的语言学过来、用起来,才能所到之处充满欢歌笑语,尽显党员干部的语言能力、人格魅力。
话风本质上是作风于说话方面的折射,因而成为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的题中之义。勤于讲大实话、说大白话,把意思准确无误地传递到群众内心里;善于讲风趣幽默的话,借由说话赢得群众的好感、亲近感,使群众深感是身边人、自己人。由此党群、干群关系必将更加和谐融洽,推动做群众工作更加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作者单位:湖北省荆门市委党校)

